核 心 要 点
在员工多达19万、业务覆盖全球170多个国家,有百万级合作伙伴其中包括6万多家供应商的华为工作,需要在手机上下载多少个办公APP? 三年前,答案是两屏:通讯、邮箱、HR、行政……单基础办公所需就占足一排,考虑到还有各业务部门产品,铺满两屏不算夸张。 如今,两屏变成一个:WeLink。
华为心声社区对WeLink的讨论 协同办公产品WeLink源于华为内部,2019年12月正式对外发布,它的缘起与华为前几年开始推进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息息相关。
2016年,华为着手进行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司董事、CIO、质量与流程IT管理部总裁陶景文及团队成为这一公司级任务的实操者。 质量与流程IT管理部是华为负责内部变革、流程和IT支撑的部门,秉承“自己造的降落伞自己先跳”的理念,陶景文2016年启动了WeLink项目,三年实践中,WeLink成为华为数字化转型中数字化办公实践的最佳代表,也成为华为对外输出数字化转型经验的重要载体。 三年练一剑,WeLink的秘诀是什么?
时间拨回2016年,陶景文在白板上向当时的华为办公应用装备部部长王俊手绘了一张图:联接团队、联接设备、联接业务、联接知识。
四个联接是陶景文为华为数字化办公定下的目标,以此为原点,一场跋涉开始了。 所有WeLink项目的成员都记得,第一版项目规划是在2016年5月20日形成的,那一天,WeLink正式立项。
WeLink的目标是构建一站式体验,这并不容易实现。 三十余年发展中,华为IT系统历经几次迭代。与许多公司一样,华为初期用的也是IBM、甲骨文等美国大厂产品,直到2008年,华为都是IBM协同办公明星产品Notes的客户;2010年左右,WAB兴起,华为建造了许多WAB门户;三年后,移动互联网来袭,为满足业务部门、员工的移动办公需求,IT部门开发了多款APP。
各类独立APP虽解决了一时需求,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APP越来越多,且彼此不打通,如烟囱一样各自伫立,并未真正起到提升效率、节约成本的作用,相较快速发展的业务部门,IT部门如果无法提升效率,企业的运营成本将保持或会持续走向高位。华为也陷入“鲍莫尔病”困境。
WeLink立项之初面对的便是如此现状,团队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IT系统各自割裂,挑战巨大。 寻找解决之道,先要追根溯源。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运营效率、节约成本。陶景文将企业抽象成四个要素:团队、业务、设备和知识,因此,联接四个要素是实现目的的根本,四个联接既成为WeLink的底层产品逻辑,也是终极目标。 目标再远大,落地还得从实际着手。
WeLink团队的成员告诉「深响」,经过调研,他们选择从最高频的办公应用切入——消息、邮件、会议、通讯录、视频、知识成为第一阶段的融合重点。团队首先对高频应用进行合并、重组,融合过程中,将以功能为中心的设计思维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维,以期打造流水般的流程体验。 以华为人日常经常遇到的会议场景为例,一个会议分为会前、会中、会后三个阶段,分别涉及到会议预订、会议召集、会议接入、纪要整理等环节,以前,完成一个会议要用到多个APP,服务不连续,且效率很低。
WeLink围绕会议场景做了很多设计,比如在会议召集阶段,通过WeLink可以快速发起会议;员工扫描会议室白板上的二维码,WeLink便会直接将其拉入要参加的会议,而无需输入难记的会议号;新加入会议的参会者会自动同步会议此前的所有文本和信息,节约会议回顾时间;WeLink还会将会议语音存下并转成文字,方便与会者输出会议纪要。 从会议场景可以看出,WeLink致力打通员工办公需求断点,实现无需切换多个APP、一气呵成的流水般操作体验。
2017年1月1日,WeLink1.0版本正式发布,随后,以一个月一次的速度持续迭代,到2017年底,产品日活已达十万级别。
高频基础办公应用们的烟囱被推倒了,WeLink走入联接业务阶段。面对这么多现有应用,是推倒重来,还是改造提升? 推倒重来成本高,难度大,以打印系统为例,华为内部存在不同品牌、不同年份、不同型号的打印机,它们的打印驱动、技术标准各不相同,为了实现统一体验将现有设备全部替换显然不可行。因此,改造是更为现实的路径。 如何改造?WeLink的解法是通过定义规则、定义服务标准来实现联接。
2018年5月20日,WeLink推出了We 码平台,所有业务可以以轻载的方式替代现有产品接入平台。你可以将We 码理解为小程序,而WeLink就是一个承载各类小程序的平台。 与独立APP相比,通过We 码接入WeLink有如下几点好处:首先,WeLink用户黏性、打开频次更高;其次,We 码的开发成本更低,开发一个独立APP通常至少需要一个月,而We 码则只需要几天。
We 码究竟降低了多少开发门槛,一个小例子可以说明:在华为坂田园区的某栋办公楼,经常出现高峰时期厕所排队现象,为此,行政秘书科牛人通过We 码+IoT开发了一套“厕所看板”系统,在WeLink上显示厕所的忙闲情况,大大解决了排队问题。
其实说服其他业务部门将独立APP转成We 码接入WeLink并不那么容易,WeLink团队再次选择从高频场景入手,用实际案例展示通过We 码接入后的成果,打造样版点,再用样版点向外推,吸引更多业务场景接入进来。 华为内部某业务流程处理系统,接入WeLink后,每年开发成本缩减1/3;研发周期由以月为单位变成以周为单位;员工无需再安装APP;且由于WeLink集成了消息、邮件、社交等属性,业务系统的黏性也相应提升,周活从4千提升至接近1万。 经过不到一年的时间,We 码接入了华为内部超过700个服务,覆盖全生态,用王俊的话说,“在今天WeLink已经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到组织的每一个角落。”
WeLink产品服务部总裁王俊 接入服务的同时,WeLink逐渐尝试用AI技术驱动产品发展。
2018年10月,智能语音助手小微上线,提供语音交互,比如用户直接跟小微说查询工资,小微便会调起工资查询页面;同时,基于对员工动态(如出差位置)和静态(如新员工、老员工,所属业务线)的综合画像,向员工推送相关信息和服务。例如华为员工出差法国,落地后,连上信号,WeLink便可基于员工画像,推送法国当地攻略、法律法规和需注意的事项等。 经过融合、接入、智能三次大的更新,WeLink终于构建出华为数字化办公的基本形态。
目前,WeLink在华为内部渗透率超过99.9%,对于这个成绩,王俊颇为感慨。 “我们自己产品经理没有做任何行政力量,我们希望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成长发展。两年多时间,基本覆盖华为所有员工,包括外籍员工,现在一天各类业务访问达到了1200万次,新需求上线时间从90天提高到7天,员工满意度达到90分以上。”
换句话说,让产品自己说话是WeLink快速普及的根本。 如何让产品自己说话?王俊将策略概括为“高举低打”。所谓高举是定下体验提升、效率提升、建立强大的IT平台三大目标,低打则是指产品开发过程中,从解决每天面临的具体、真实、尖锐的问题入手,从最高频的应用入手,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开发理念。
许多产品细节可以体现这一理念,例如:
上海理工大学WeLink部分功能界面
事实上,用户侧越简单,IT技术实现越复杂。例如报销场景,员工用小微即可唤出报销界面的体验背后,是IT系统结合华为管理制度做的系列设计:根据华为规定,员工只有事前递交出差申请才能进入报销流程,而且只有在非常驻地才有报销出租车票的权限,因此,在小微调出报销界面前,系统在后台历经了查询员工出差申请、匹配员工报销权限等程序,一一匹配后才将报销页面呈现在员工面前。 对此,王俊的理念是:把简单留给用户,把复杂留给自己,其曾用一个等式对WeLink的愿景进行概括:
第一是极简体验、极致体验,1+1就等于2,不要让用户思考;
第二是企业效能,1+1=11,员工加上WeLink,能够获得整个公司专家系统、知识系统的支持,让他面向市场,服务好客户和企业;
第三是数字平台,1+1等于1,万物联接一切。
在WeLink的研发过程中,团队非常注重让用户参与整个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建设,据介绍,在产品规划期,WeLink便在内部招募了上千名用户,让他们提需求、做反馈,这些用户成为了种子用户和口碑传播者。 以上是“术”,WeLink更深层的内核、形态、未来演进方向以及对其他企业的价值,则要结合华为数字化转型的“道”来看。
华为和很多大企业一样并不是一家数字原生公司,且成立时间更长、业务庞大、涉及面广,进行数字化转型之前,华为内部已经沉淀了庞大的数字资产。
相较于互联网公司们从0开始装修毛坯房的原生数字化模式,华为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对一座已经生活居住多年的房子进行改造,而且改造不能影响现有业务。 以上问题也是许多大中型企业转型存在的共性需求:数字化转型迫切,安全性要求高,企业历史IT系统复杂等等。 因此,假定企业存在大量既存事实、非标准数字化的服务和系统,如何把它们能够串联和联接起来是WeLink的核心定位,能够针对非数字原生企业进行合理的数字化转型是WeLink的最大特色。
这决定了WeLink从一开始就是站在服务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的数字化立场上做功能设计和产品研发的。 例如,企业驱动数字化,首先考虑的是安全、合规以及用户隐私。从诞生之初,WeLink就围绕企业需求,构建了数据边界、数据授权和数字资产的底层设计:
为企业做独立区域,进行物理资源的隔离,保证数据安全;避免出现流量涌入后服务崩溃的情况,保证业务连续性和体验的持续性。
基于华为覆盖到端侧的业务布局,推出了硬件芯片级的加密技术。
数据不保存在本地,提升企业安全性。
任何信息泄露均可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追溯,降低泄密风险。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每家企业都有不同的切入点和力度。 华为云WeLink的解决之道是打造统一的云化、服务化的IT系统,从基本工作入手,有了起步加速度后,带动更多业务进入数字化,进而不断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速度。华为是WeLink的第一个客户,也是最具代表的用户,WeLink在华为的成功普及证明了这条路径的可行性。
王俊认为,“飞轮”从静止起步需要很大的力量,企业不妨从基础办公会议入手,慢慢推动这个“轮子”转起来,联接业务和知识。当这个“飞轮”不断旋转,最后形成一个很大的力量,而这个力量就可以驱动企业的数字化升级和转型。
非数字原生的转型启示
“自己造的降落伞自己先跳”,WeLink这把“降落伞”成功了,而规模更为庞大的外部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为WeLink提供了更大发展空间。 2019年12月26日,华为云WeLink正式对外发布。
目前,市场上一众协同办公产品背后站着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这些企业的协同办公产品深深打上了互联网烙印。与互联网公司们推出的协同办公产品不同,基于华为业务流程、管理方式、历史沿革而生的华为云WeLink有自己的特殊性。
一个显著事实是,无论腾讯、阿里巴巴还是字节跳动,都是在席卷全球的互联网浪潮中成长起来的数字原生企业,也正因为它们具有深厚的数字化能力,近两年来开始发力企业市场。 但与互联网公司们不同,华为不是数字原生企业,在中国,更多的公司面临的是与华为类似的处境: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的不是把旧世界打破,而是要提升、整合、构建一个新世界。 WeLink在华为的内部实践已经沉淀下了通过定义规则、定义服务标准来实现联接的方法论,成为WeLink走到外部的杀手锏。
以大型企业为例,企业有数万到数十万员工,全国有数千家分支机构,一年的IT投资的数量也非常巨大,沉积了多年的IT体系,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没有人会做出把多年巨额投资积累下的资产全部抛弃完全从头再来的决策。华为云WeLink通过定义规则、定义服务标准进而提供统一服务的设计,可以在解决“烟囱”难题的同时,也保留企业原有的数字资产。 针对外部市场,华为云WeLink团队做了应用和产品两个层面的开放。
在应用层面,除了把行政、办公、CRM等企业刚需应用迁移进来,WeLink还通过We 码开放平台为企业提供三种选择:
第一,开箱即用的We码,如审批、考勤等常用应用;
第二,企业定制需求可通过开放平台接入;
第三,企业没有开发能力,华为云WeLink可以帮助找ISV(独立软件开发商)。
在产品层面,华为云WeLink提供乐高式的功能模式,企业可以自己选择不同的功能,也可以通过开放平台搭建自己的服务。
本质上,华为是通过WeLink这个产品形态,将数字化转型经验进行了对外推广,也就是说,企业接入WeLink是学习华为数字化转型的有效途径。 这也成为华为云WeLink最有价值的地方。 今年春节,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节奏。疫情之下,全民在家办公助推协同办公成为热点。
疫情期间,华为云宣布从1月25日-6月1日期间,华为云WeLink为用户免费提供视频会议系统,1000用户数以下的单位可以在线免费开通,并支持100方实时在线会议。根据华为云WeLink 2月4日披露的数据,WeLink取得了春节期间新增企业数数十万,新增日活用户数超100万,业务流量增长50倍;数千家医疗相关机构选择华为云WeLink的成绩。
安徽华塑股份使用WeLink开电话会议
对于刚走出华为不到三个月的WeLink而言,这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但在更为长远、广阔的企业数字化市场面前,WeLink的征途才刚刚开始。
©深响原创 · 作者|依民
Copyright© 201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1917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