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背景
ABI(Application Binary Interface),即应用程序二进制接口,描述了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之间,一个应用和它的库之间的接口。在 iOS 和 macOS 平台,Swift 编写的二进制程序在运行时通过 ABI 与其他程序库或组件进行交互。程序的编译会产生一个或者多个二进制实体,这些二进制实体必须在一些很底层的细节上达成一致,才能被链接在一起执行。可以说ABI就是一个规范,一种协议。它会规定如何调用函数,如何在内存中表示数据,甚至是如何存储和访问 metadata。Xcode 10.2 集成了 Swift 5.0 编译器,只要使用这个版本以上的编译器,编译出来的二进制就是 ABI 稳定的。
在此示例中,使用 Swift 5.0 构建的应用程序将在安装了 Swift 5 标准库的系统以及 Swift 5.1 或将来的 Swift 6 的系统上运行。
ABI 稳定的好处:
Swift 库和库的 API 以 module 的方式导出,module 文件被编译创建和使用。Swift 5.1 引入了稳定基于文本的 module 接口文件,不同版本的编译器具备兼容性。Module 稳定使我们创建的 Swift framework 能够兼容未来的 Swift 版本。Module 稳定代表着描述模块 API 的信息格式稳定。这个信息会在编译时使用,它表明了这个库所有的类和函数都是什么,如同 C 语言的 header 文件一样。Swift 把这个信息存在一个名为 .swiftmodule 的二进制文件中。由于这个文件在不同编译器间不兼容,这意味着如果应用程序开发人员无法使用其他版本的 Swift 编译器引入该 framework。
Swift 5.1 实现了一个文本的方案来实现 Module 稳定,使用一个名为 .swiftinterface 的文本文件替换二进制的 .swiftmodule 文件,内容类似于 Xcode 中 swift 文件的 generated interface。
例如,你可以使用 Swift 6 构建框架,而该框架的接口将可由 Swift 6 和以后的 Swift 7 编译器读取。
Swift 不同版本的编译器编译出的产物可以互相引用,不会出现以下错误:
“Module compiled with Swift 5.1 cannot be imported by the Swift 5.2 compiler”
Library Evolution 允许二进制组件发生变化时,不用再重新编译其宿主。这样无论是系统框架发生变化时,还是开发者依赖的第三方框架发生变化时,开发者都不需要重新编译自己的应用(或框架)就能直接运行。
在此示例中,应用是基于框架的原始版本(黄色)构建的。由于 Library Evolution,它可以运行在包含黄色版本框架的系统上,也可以直接运行在升级后的红色版本框架的系统上。
Swift 具有的特性 | 支持 | 状态 |
---|---|---|
ABI 稳定 | 应用程序能在更高版本的 Swift 标准库环境下运行 | Swift 5 之后开始支持 |
Module 稳定(并且 ABI 稳定) | 组件能在更高版本的编译器环境下被引用 | Swift 5.1 之后开始支持 |
Library Evolution | 二进制组件在发生改变时,只要 API 向前兼容,引用它的宿主无须重新编译 | Swift 5.1 之后开始支持 |
从图中可以看到,从 2016 年年中开始,github Swift 代码 push 的量已经超过了 OC,Swift 的新活跃开源项目也远超过 OC。开源推动了外部贡献者参与 Swift 生态建设,长期看 OC 三方开源库面临年久失修和新功能不支持的风险。
Apple 已经在开发文档中将 Swift 设置为默认示例语言,2019年 WWDC 发布了4个纯 Swift 的 Framework,不排除后面发布的 Framework 只有 Swift 版本的可能;另外 Apple 也积极开展高校合作,目前在美国已经有 18 所大学和学院将 Swift 纳入教学课程,同时也开发了面向高中和高等院校的《使用 Swift 开发》课程,和面向 4 年级至 8 年级学生的《人人能编程》课程;随着 Swift 语言的普及和编程门槛的降低,我们能做的就是为优秀的 Swift 开发者敞开大门。
另外,OC 和 Swift 也有良好的互操作性。至此,所有准备工作已就绪,对 iOS 开发者来说普及已经是大势所趋了。
Swift 拥有简单而富有表现力的语法,即使你以前没有任何编码经验,也很容易理解。事实上,根据苹果公司的说法,Swift 被设计成第一种供任何人学习的编程语言。Swift 也同时吸收了很多语言的特性, 以至于各种不同语言的开发者写 Swift 的时候都会觉得特别熟悉特别亲切。以下是 Swift 从其他语言借鉴的特性或表示方法:
Dictionaries(或Hash Table):简洁的中括号初始化语法从 JavaScript 而来。
数据类型推断:编译器通过变量的初始值很容易推断变量的数据类型。这个功能最早出现在 Haskell、Scala、Opa、微软也在 .Net 3.0 中引入了这个功能。
泛型数据结构声明:Java 5 引入了泛型,通过尖括号中的数据类型,告诉编译器 HashMap,Array,Collection 等集合类中存储了何种数据类型。同一时间微软把这一功能引入到 C# 中。
字符串模板:从 Cold Fusion、JSP 等语言而来。
程序行尾可选分号:从 JavaScript、Python 而来。
Protocol(或 Interface):从 Java 和 C# 而来。
元组(Tuples):元组是通过逗号分割,小括号括起来的类型列表,可以让一个函数有多个返回值,这种特性从 Lisp 和 Python 而来。
闭包:闭包的概念出现于 60 年代,最早实现闭包的程序语言是 Scheme。之后,闭包被广泛使用于函数式编程语言如 ML 语言和 LISP。
协程(async/await):即将引入的协程,作为取代线程的更优雅的异步模型,来源于 Smalltalk、Ruby、Lua、Julia 和 Go 等语言。(Coming soon)
毕加索:(Good artists borrow, Great artists steal)
Swift 语言的语法鼓励你编写简洁一致的代码,有时甚至会变得严格,同时提供了保护措施以防止错误并提高可读性。
SIL(Swift Intermediate Language):SIL 会对 Swift 进行较高级别的语义分析和优化。包括高级别的语义分析,诊断转换,去虚拟化,特化,引用计数优化,TBAA(Type Based Alias Analysis)等。
WMO:全模块编译优化。首先,编译器了解模块中所有函数的实现,所以它能够执行诸如函数内联和函数特殊化等优化。函数特化主要应该是指通过调用上下文传递的类型来生成一个基于特定类型的版本。但是很多情况下,会导致二级制级别的代码膨胀。有了全模块优化,能够把多处基于相同类型生成的函数优化为一个。
全量工程化和工程改造前,百度App 在 Watch App、各独立 Widget、以及很少一部分 SDK 中使用 Swift。不过百度内部 柠檬爱美、古物潮玩、有噗等创新产品都广泛的使用 Swift 开发。
根据现有公开资料,我们了解到手淘已全面支持 Swift,微信部分使用 Swift,今日头条的飞书(Lark)使用了 Swift。
这篇文章(https://blog.csdn.net/Desgard_Duan/article/details/105872728)统计了国内外使用的 Swift 开发的 Top 100 应用列表,但并不明确各 App Swift 的应用范围,也不明确各 App 已经系统化解决 OC 和 Swift 在大型工程或组件化开发模式下的问题。
对于 iOS 12.2 以下的系统,使用 Swift 编写的代码打包成 App 后需要额外内置 Swift 动态库。而 iOS 12.2 及以上版本,使用 Swift 5.0 以上编写的 Swift 代码,不再需要打包 Swift 运行时,相比之前,减小了 7.9 MB。
在"Swift 的优势"部分,我们已经看到 Swift 在开发效率、安全性、运行性能、内存管理方面的优势,也无明显劣势,所以普及也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了。
在单工程源码模式下,我们为 Swift 访问 OC 建立 bridge 文件,Swift 编译时也会生成 *-Swift.h 头文件供 OC 调用;这样就可以实现 OC 和 Swift 混合开发。
在以并行开发,或者以 App 工厂为目标的 App ,都会对工程进行组件化拆分,不仅需要依赖管理工具的支撑,也需要对工程进行改造。百度App 目前使用组件化模式开发,同时兼容 源码、二进制 两种组件形态;因此需要保障组件间互操作性,保障对源码、二进制两种形态下的组件编译、链接过程的完整支撑。
百度App 整体落地步骤如下:
这篇文章介绍了前两部分,Swift 编码规范及约束工具有创新团队同学提供支持。后面两篇文章将重点介绍这里面的两个重点环节,工具链层面系统化支持 OC 和 Swift 混编,以及如何进行工程改造以支撑全面Swift全面应用开发。
Copyright© 201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1917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