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换了工作,把最近一两年技术架构的实战总结下。
主要介绍:
1.微服务架构服务发现
2.微服务架构日志追踪
3.异地多活架构部署方案
4.依赖MQ解决数据传输流程
首先介绍下架构实战的业务背景。下面是智能外呼项目部署架构图。
先介绍下“线上服务”部分:
第一步:“电话”接收到音频通过sip协议(https://baike.baidu.com/item/SIP/33921?fromtitle=SIP%E5%8D%8F%E8%AE%AE&fromid=1179615&fr=aladdin),把音频发送给“接入层”
第二步:“接入层”把音频发送给ASR服务,ASR返回文本。
第三步:“接入层”把文本包装成json发送给“中控”,中控负责BaseNLP,NLU、FAQ的服务调度,产生多个意图。
第四步:“决策”服务通过打分,选中一个意图,并调用BOT服务
第五步:BOT服务返回需要返回给用户的信息
第六步:逐层返回,“接入层”会再次调用TTS服务,把文本转换为音频,最终电话的另一头就听到了音频消息
补充:其中“中控”和“决策”是进程内调用。NLU和FAQ都是多个服务,分为系统级和场景级。(所谓的场景就是对话的场景,比如销售房产、销售理财产品、收集信息等)
再介绍下“支撑服务”:
webServer是一个配置平台,让用户配置对话场景、预料、词典、拨打电话、拨打策略等数据
静态服务用来存储音频资源、JS、CSS、图片
日志服务是一个链路日志收集的服务,方便定位问题,抽取日志等。
注册中心:基于ETCD实现了服务发现
数据流程:实现了webServer配置数据到线上服务使用数据的数据流转工作
整体的项目内容介绍完了,是微服务架构一次实践吧。
一开始各个模块都把需要调用的服务地址放到配置文件里,每次修改或者添加了服务需要修改各自的配置文件。而且NLU和BOT的服务是动态变化的。所以修改配置文件特别不灵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基于ETCD做了服务发现。在ETCD中约定一个目录,当服务有新增或者删除的时候,webServer会调用ETCD的接口,修改目录中的配置 ;“中控”watch某个目录,当内容有变的时候,读取服务配置存储到redis中。当请求到达“中控”的时候,“中控”根据请求中的场景ID,获取服务地址、并调用相关的NLU、FAQ服务。
服务调用链路长了之后,问题定位很麻烦,所以做了“日志服务”。“接入层”接收到请求之后,会根据当前请求生成一个唯一queryID,这个queryID会逐层传递,并在每一个服务中记录下来。各个模块引入一个go的SDK来调用远端的服务写日志。SDK会先把文件保存在本地,在日志达到200条会把一批日志统一发往服务端存储。30天内的日志会存储到ES里,可以根据queryID、phoneID查询出整个日志的链路。访问日志的记录字段
{
queryID:"",
moduleID:"",
fromModule:"",
toModule:"",
timestamp:"",
phoneID:"",
content:{
...
}
}
为了提升服务的稳定性,我们对所有的“线上服务”和“支撑服务”和使用的存储都采用了异地双机房部署。先来看一下部署架构图。
拿“线上流程”说明下调用过程,智能DNS,把请求发送到距离更近的LVS,接入层的服务接收到请求后,通过智能DNS,请求同机房的中控服务,中控通过配置中心获取下游服务的vip。此时注意一个细节,获取配置信息的时候,会把多个机房的vip信息都获取到。中控通过本机房的IDC可以区分不同的vip,首先中控会调用同机房服务的vip,在多次重试调用失败后,进行跨机房调用。这样做既减少了网络时延,又保证了服务的可用性。
对于MySQL和Redis的调用都是相同的道理,先调用本机房数据库服务,出现超时或者异常时,调用另外一个机房的数据库服务。对于MySQL和Redis还有一点不同,MySQL和Redis都是采用的一主多从的部署架构,写操作都要到主库执行。其中MySQL的主库采用了双主异步同步数据,通过Keepalived+vip的方式保证高可用。
4.依赖MQ解决数据传输流程
webServer存储用户配置的数据,用户配置的数据想要在“线上服务”生效,需要有一个数据同步的流程,把用户的配置数据输送给NLU、FAQ、BOT、决策等服务。我们暂且把这个流程称为“数据应用”。
在数据应用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几个环节:
1.从MySQL读原数据,
2.三个脚本做原数据加工
3.加工完的数据需要发送到Redis、ES和给NLU服务的内存。
其中的难点在于每一个流程都是比较耗时的,而且要保证数据的同时生效。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使用了以下策略。使用MQ去串联三步流程。具体做法:每一次“数据应用”都生成一个唯一key标识此次数据同步流程,有一个总协调者和三批执行者,协调者开启”数据应用“任务,并标识当前任务执行状态,三批执行者监听状态变化,当执行者接收到某状态的时候,执行自己的任务逻辑,执行完成通知协调者,协调者再去修改任务状态逐步进行,直到所有任务执行完成。如果中间某个环节失败或超时,协调者会针对此任务做自动回滚。只有所有任务都成功了,协调者才会通知线上服务,可以使用最新的数据。为了保证任务重试的时候省略一些重复的步骤,每一步执行完的结果,都会以文件的形式存储到S3上,方便下次快速使用。
总结:
1.微服务通过合理的服务拆分,使业务逻辑更加聚焦,以服务的形式防止业务逻辑、数据操作等复杂性的扩散;解决了代码拷贝的问题;同时也增强了服务的水平扩展能力。但是服务多了之后,也会带来新的问题,服务间调用的互相依赖问题、监控和线上定位问题更加复杂,所以需要做服务治理,具体包括服务的注册与发现,服务自动扩容缩容,服务的监控和日志trace系统等等。同时在设计微服务的时候需要注意几个问题:服务的无状态化,请求的幂等性,负载均衡,服务熔断限流等。
2.在保证服务和数据库高可用时,往往需要服务冗余+限流熔断+故障转移来实现。服务冗余之后就需要考虑负载均衡的问题。数据库冗余之后问题会比较多,因为数据库本身是有状态的,多份数据互相同步就会存在延迟,所以数据库的高可用往往更加复杂。
3.使用MQ除了消峰填谷控制流量外,还可以做异步任务的串联。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场景可以使用MQ
好了,先总结道这里,希望你看了有所收获。
Copyright© 201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1917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