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务架构体系

209次阅读  |  发布于3年以前

架构的演进

这种东西有点信雅达,没什么绝对标准

其实这时已经能算一种“微服务”了,一般会使用SpringBoot

微服务和SOA

  1. 微服务相比于SOA更加精细,微服务更多的以独立的进程的方式存在,互相之间并无影响,不再需要协调其它服务部署对本服务的影响;
  2. 微服务提供的接口方式更加通用化,如HTTP RESTful,各种终端都可以调用,无关语言、平台,所以技术可以更随意,只需要提供API
  3. 微服务更倾向于分布式去中心化的部署方式,数据的去中心化,也可以使用更不同的数据库技术;
  4. 微服务运维使用docker,k8s 可以自动化部署,集中管理。
SOA 微服务
服务粒度 粒度较粗 细粒度拆分
部署难度 需要重新创建或者部署整个应用 每个微服务可以独立构建部署
通信开销 大部分业务模块在一个应用里面,通信开销低 更多的远程调用,增加了通信开销
存储 一般所有服务共享数据存储 每个可以拥有单独的存储
业务易上手 需要了解整个应用的业务,上手较难 单服务上手容易,但是服务集群理解比较难(复杂度守恒定律:业务复杂度不会因为迁移到了微服务而降低)
通信方式 SOA体系结构依赖于消息传递(AMQP,MSMQ)和SOAP作为主要的远程访问协议,协议偏重量级; 使用轻量级协议,如HTTP/REST
可扩展性 难以扩展 使用容器技术很方便扩展

微服务和分布式

分布式关注的是服务分开部署,也就是如何将单一服务部署,变为多服务部署(垂直+水平拆分)。 微服务关注的是服务拆分力度,即:一个服务要拆分到多大的维度合适

Spring Cloud 和 Dubbo

说到微服务,两大框架的讨论肯定跑不了

区别

定位

Dubbo 是 SOA 时代的产物,关注点主要在于服务的调用,流量分发、流量监控和熔断,定位服务治理和** RPC; Spring Cloud 诞生于微服务架构时代,考虑的是微服务治理的方方面面,另外由于依托Spirng、Spirng Boot 的优势之上,两个框架在开始目标就不一致。 Spirng Cloud 更是一个微服务架构生态。

服务发现

对于服务发现而言,可用性比数据一致性更加重要,AP 胜过 CP,而 Eureka 设计则遵循 AP 原则。

传输方式:

模块区别:

Dubbo 主要分为服务注册中心,服务提供者,服务消费者,还有管控中心; SpringCloud则是一个完整的分布式一站式框架,服务注册中心,服务提供者,服务消费者,管控台,断路器,分布式配置服务,消息总线,以及服务追踪等;

架构 SpringCloud

流程:

架构 Dubbo

Spring Cloud 和 K8s

微服务关注什么

差不多一半关注点是和运维相关的。spring cloud只是一个开发框架,对于应用如何部署和调度是无能为力的,而kubernetes是一个运维平台,看起来都不够。 也许用spring cloud+cloud foundry去和kubernetes比较才更加合理,但即使加入了cloud foundry的paas能力,spring cloud仍然是“侵入式”的且语言相关,而kubernetes是“非侵入式”的且语言无关。

区别

spring cloud关注的功能是kubernetes的一个子集。

关注点 Spring Cloud Kubernetes
自愈和自动伸缩 kube-controller-manager
调度和发布 kube-scheduler+Deployment
配置管理 Spring Cloud Config/Nacos ConfigMap
服务发现和LB Eureka/Nacos Service+CoreDNS/Istio
弹性和容错 Hystrix/Resillience4j Istio
API网关 Zuul/Spring Cloud Gateway Ingress/Istio Gatewa
服务安全 Spring Cloud Security Istio
调用链监控 Spring Cloud Sleuth+ZipKin Istio+Jaeger/ZipKin
Metrics监控 actuator+Spring Boot Admin Istio+Prometheus
日志收集 Spring Cloud Sleuth+ELK fluentd/Istio

两边的解决方案都是比较完整的。 kubernetes,在Istio还没出来以前,只能提供最基础的服务注册、服务发现能力(service只是一个4层的转发代理),istio出来以后,具有了相对完整的微服务能力。 spring cloud,除了发布、调度、自愈这些运维平台的功能,其他的功能也支持的比较全面。 相对而言,云厂商会更喜欢kubernetes的方案,原因就是:非侵入。平台能力与应用层的解耦,使得云厂商可以非常方便的升级、维护基础设施而不需要去关心应用的情况。

Service Mesh

介绍

又译作“服务网格”,作为服务间通信的基础设施层。 可以将它比作是应用程序或微服务间的 TCP/IP,负责服务之间的网络调用、限流、熔断和监控。 对于编写应用程序来说一般无须关心 TCP/IP 这一层(比如通过 HTTP 协议的 RESTful 应用),同样使用 Service Mesh 也就无须关系服务间的那些原来是通过应用程序或者其他框架实现的事情,比如 Spring Cloud、OSS,现在只要交给 Service Mesh 就可以了。

Isito

目前Service Mesh具体落地实现的一种,呼声最高。

功能列表 Spring Cloud Isito
服务注册与发现 支持,基于Eureka,consul等组件,提供server,和Client管理 支持,基于XDS接口获取服务信息,并依赖“虚拟服务路由表”实现服务发现
链路监控 支持,基于Zikpin或者Pinpoint或者Skywalking实现 支持,基于sideCar代理模型,记录网络请求信息实现
API网关 支持,基于zuul或者spring-cloud-gateway实现 支持,基于Ingress gateway以及egress实现
熔断器 支持,基于Hystrix实现 支持,基于声明配置文件,最终转化成路由规则实现
服务路由 支持,基于网关层实现路由转发 支持,基于iptables规则实现
安全策略 支持,基于spring-security组件实现,包括认证,鉴权等,支持通信加密 支持,基于RBAC的权限模型,依赖Kubernetes实现,同时支持通信加密
配置中心 支持,springcloud-config组件实现 不支持
性能监控 支持,基于Spring cloud提供的监控组件收集数据,对接第三方的监控数据存储 支持,基于SideCar代理,记录服务调用性能数据,并通过metrics adapter,导入第三方数据监控工具
日志收集 支持,提供client,对接第三方日志系统,例如ELK 支持,基于SideCar代理,记录日志信息,并通过log adapter,导入第三方日志系统
工具客户端集成 支持,提供消息,总线,部署管道,数据处理等多种工具客户端SDK 不支持
分布式事务 支持,支持不同的分布式事务模式:JTA,TCC,SAGA等,并且提供实现的SDK框架 不支持
其他 …… ……

从上面表格中可以看到,如果从功能层面考虑,Spring Cloud与Service Mesh在服务治理场景下,有相当大量的重叠功能,从这个层面而言,为Spring Cloud向Service Mesh迁移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可能性。

服务网格

服务网格从总体架构上来讲比较简单,不过是一堆紧挨着各项服务的用户代理,外加一组任务管理流程组成。

更进一步地说,服务网格是一个专用的基础设施层,旨在“在微服务架构中实现可靠、快速和安全的服务间调用”。它不是一个“服务”的网格,而是一个“代理”的网格,服务可以插入这个代理,从而使网络抽象化。

在典型的服务网格中,这些代理作为一个 sidecar(边车)被注入到每个服务部署中。服务不直接通过网络调用服务,而是调用它们本地的 sidecar 代理,而 sidecar 代理又代表服务管理请求,从而封装了服务间通信的复杂性。

相互连接的 sidecar 代理集实现了所谓的数据平面,这与用于配置代理和收集指标的服务网格组件(控制平面)形成对比。 总而言之,Service Mesh 的基础设施层主要分为两部分: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当前流行的两款开源服务网格 Istio 和 Linkerd 实际上都是这种构造。

控制平面 数据平面

控制平面的特点:

数据平面的特点:

服务网格带来的变化

第一,微服务治理与业务逻辑的解耦。服务网格把 SDK 中的大部分能力从应用中剥离出来,拆解为独立进程,以 sidecar 的模式进行部署。

第二,异构系统的统一治理。不同语言、不同框架的应用和服务,能够统一管控

技术优势

此外,服务网格相对于传统微服务框架,还拥有三大技术优势:

服务网格被称为第二代“微服务架构”。但服务网格也有它的局限性。

小结

从架构演进路径来看,从最早期的巨石单体(Monolithic)到分布式(Distributed),再到微服务(Microservices)、容器化(Containerization)、容器编排(Container Orchestration),最后到服务网格(Service Mesh)、无服务器(Serverless)。

K8S 正爆炸式发展,已经成为企业绿地应用的容器编排的首选。如果说 Kubernetes 已经彻底赢得了市场,并且基于 Kubernetes 的应用程序的规模和复杂性持续增加,那么就会有一个临界点,而服务网格则将是有效管理这些应用程序所必需的。

随着服务网格技术的持续发展,其实现产品(如 Istio)的架构与功能的不断优化,服务网格将完全取代传统微服务架构,成为大小企业微服务化和上云改造的首选架构。

Copyright© 201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1917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