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组里有同学做了 React Router 源码相关的分享,我感觉这是个不错的选题, React Router 源码简练好读,是个切入前端路由原理的好角度。在分享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对前端路由也产生了一些思考和见解,所以写就本文,和大家分享我对前端路由的理解。
本文会先用原生 JavaScript 实现一个基本的前端路由,再介绍 React Router 的源码实现,通过比较二者的实现方式,分析 React Router 实现的动机和优点。阅读完本文,读者们应该能了解:
一. 我们应该如何实现一个前端路由
一开始,我们先跳出 React Router,思考如何用原生 JavaScript 实现一个的前端路由,所谓前端路由,我们无非要实现两个功能:监听记录路由变化,匹配路由变化并渲染内容。以这两点需求作为基本脉络,我们就能大致勾勒出前端路由的形状。
路由示例:
我们都知道,前端路由一般提供两种匹配模式, hash
模式和 history
模式,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对 URL 监听部分的不同,hash 模式监听 URL 的 hash 部分,也就是 #
号后面部分的变化,对于 hash 的监听,浏览器提供了 onHashChange
事件帮助我们直接监听 hash 的变化:
<body>
<a href="#/home">Home</a>
<a href="#/user">User</a>
<a href="#/about">About</a>
<div id="view"></div>
</body>
<script>
// onHashChange事件回调, 匹配路由的改变并渲染对应内容
function onHashChange() {
const view = document.getElementById('view')
switch (location.hash) {
case '#/home':
view.innerHTML = 'Home';
break;
case '#/user':
view.innerHTML = 'User';
break;
case '#/about':
view.innerHTML = 'About';
break;
}
}
// 绑定hash变化事件,监听路由变化
window.addEventListener('hashchange', onHashChange);
</script>
hash 模式的实现比较简单,我们通过 hashChange
事件就能直接监听到路由 hash 的变化,并根据匹配到的 hash 的不同来渲染不同的内容。
相较于 hash 实现的简单直接,history 模式的实现需要我们稍微多写几行代码,我们先修改一下 a
标签的跳转链接,毕竟 history 模式相较于 hash 最直接的区别就是跳转的路由不带 #
号,所以我们尝试直接拿掉#
号:
<body>
<a href="/home">Home</a>
<a href="/user">User</a>
<a href="/about">About</a>
<div id="view"></div>
</body>
点击 a
标签,会看到页面发生跳转,并提示找不到跳转页面,这也是意料之中的行为,因为 a
标签的默认行为就是跳转页面,我们在跳转的路径下没有对应的网页文件,就会提示错误。那么对于这种非 hash 的路由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大体上,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步来实现 history 模式下的路由:
1.拦截a
标签 的点击事件,阻止它的默认跳转行为
2.使用 H5 的 history API
更新 URL
3.监听和匹配路由改变以更新页面
在开始写代码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 H5 的几个 history API
的基本用法。其实 window.history
这个全局对象在 HTML4 的时代就已经存在,只不过那时我们只能调用 back()
、go()
等几个方法来操作浏览器的前进后退等基础行为,而 H5 新引入的 pushState()
和 replaceState()
及 popstate
事件 ,能够让我们在不刷新页面的前提下,修改 URL,并监听到 URL 的变化,为 history 路由的实现提供了基础能力。
// 几个 H5 history API 的用法
History.pushState(state, title [, url])
// 往历史堆栈的顶部添加一个状态,方法接收三个参数:一个状态对象, 一个标题, 和一个(可选的)URL
// 简单来说,pushState能更新当前 url,并且不引起页面刷新
History.replaceState(stateObj, title[, url]);
// 修改当前历史记录实体,方法入参同上
// 用法和 pushState类似,区别在于 pushState 是往页面栈顶新增一个记录,而 replaceState 则是修改当前记录
window.onpopstate
// 当活动历史记录条目更改时,将触发popstate事件
// 需要注意的是,pushState 和 replaceState 对 url 的修改都不会触发onpopstate,它只会在浏览器某些行为下触发, 比如点击后退、前进按钮、a标签点击等
详细的参数介绍和用法读者们可以进一步查阅 MDN,这里只介绍和路由实现相关的要点以及基本用法。了解了这几个 API 以后,我们就能按照我们上面的三步来实现我们的 history 路由:
<body>
<a href="/home">Home</a>
<a href="/user">User</a>
<a href="/about">About</a>
<div id="view"></div>
</body>
<script>
// 重写所有 a 标签事件
const elements =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a[href]')
elements.forEach(el => el.addEventListener('click', (e) => {
e.preventDefault() // 阻止默认点击事件
const test = el.getAttribute('href')
history.pushState(null, null, el.getAttribute('href'))
// 修改当前url(前两个参数分别是 state 和 title,这里暂时不需要用到
onPopState()
// 由于pushState不会触发onpopstate事件, 所以我们需要手动触发事件
}))
// onpopstate事件回调, 匹配路由的改变并渲染对应内容, 和 hash 模式基本相同
function onPopState() {
const view = document.querySelector('#view')
switch (location.pathname) {
case '/home':
view.innerHTML = 'Home';
break;
case '/user':
view.innerHTML = 'User';
break;
case '/about':
view.innerHTML = 'About';
break;
}
}
// 绑定onpopstate事件, 当页面路由发生更改时(如前进后退),将触发popstate事件
window.addEventListener('popstate', onPopState);
</script>
Tips:history 模式的代码无法通过直接打开 html 文件的形式在本地运行,在切换路由的时候,将会提示:
Uncaught SecurityError: A history state object with URL 'file://xxx.html' cannot be created in a document with origin 'null'.
这是由于 pushState 的 url 必须与当前的 url 同源,而
file://
形式打开的页面没有 origin ,导致报错。如果想正常运行体验,可以使用http-server
为文件启动一个本地服务。
History 模式的实现代码也比较简单,我们通过重写 a
标签的点击事件,阻止了默认的页面跳转行为,并通过 history API 无刷新地改变 url,最后渲染对应路由的内容。到这里,我们基本上了解了hash
和history
两种前端路由模式的区别和实现原理,总的来说,两者实现的原理虽然不同,但目标基本一致,都是在不刷新页面的前提下,监听和匹配路由的变化,并根据路由匹配渲染页面内容。既然我们能够如此简单地实现前端路由,那么 React Router 的优势又体现在哪,它的实现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发和借鉴呢。
在分析源码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 React Router 的基本用法,从用法中分析一个前端路由库的基本设计和需求。只有先把握作为上游的需求和设计,才能清晰和全面地解析作为下游的源码。
React Router 的组件通常分为三种:
<BrowserRouter>
和 <HashRouter>
,路由器组件的作为根容器组件,<Route>
和 <Switch>
,路由匹配组件通过匹配 path,渲染对应组件。<Link>
和 <NavLink>
,导航组件起到类似 a
标签跳转页面的作用。在后续对源码的讲解中,也将分别以这六个组件代码的解析为线索,来一窥 React Router 的整体实现。看回我们的代码,对于我们开头实现的原生路由,如果用 React Router 改写,应该是怎样的写法呢:import { BrowserRouter, Switch, Route, Link } from "react-router-dom";
// HashRouter 和 BrowserRouter 二者的使用方法几乎没有差别,这里只演示其一
const App = () => {
return (
<BrowserRouter>
<Link to="/">Home</Link>
<Link to="/about">About</Link>
<Link to="/user">User</Link>
<Switch>
<Route path="/about"><About /></Route>
<Route path="/user"> <User /></Route>
<Route path="/"><Home /></Route>
</Switch>
</BrowserRouter>
);
}
const Home = () => (<h2>Home</h2>);
const About = () => (<h2>About</h2>);
const User = () => (<h2>User</h2>);
export default App;
我们使用 React Router
重新实现了一遍开头原生路由的功能,二者既有对应,也有差别。<Link>
对应 a
标签,实现跳转路由的功能; <Route>
对应 onPopState()
中的渲染逻辑,匹配路由并渲染对应组件;而<BrowserRouter>
对应 addEventListener
对路由变化的监听。
下面我们就进入 React Router 的源码,去一探这些组件的实现。
React Router 的代码主要存在于 packages
文件夹下,在 v4 版本后,React Router
就分为了四个包来发布,本文解析的部分主要位于 react-router
和 react-router-dom
文件夹。
├── packages
├── react-router // 核心、公用代码
├── react-router-config // 路由配置
├── react-router-dom // 浏览器环境路由
└── react-router-native // React Native 路由
<BrowserRouter>
和 <HashRouter>
都是路由容器组件,所有的路由组件都必须被包裹在这两个组件中才能使用:
const App = () => {
return (
<BrowserRouter>
<Route path="/" component={Home}></Route>
</BrowserRouter>
);
}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用法,其实我们在看过这两者的实现后就会理解:
// <BrowserRouter> 源码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import { Router } from "react-router";
import { createBrowserHistory as createHistory } from "history";
class BrowserRouter extends React.Component {
history = createHistory(this.props);
render() {
return <Router history={this.history} children={this.props.children} />;
}
}
export default BrowserRouter;
// <HashRouter> 源码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import { Router } from "react-router";
import { createHashHistory as createHistory } from "history";
class HashRouter extends React.Component {
history = createHistory(this.props);
render() {
return <Router history={this.history} children={this.props.children} />;
}
}
export default HashRouter;
我们会发现这二者就是一个壳,两者的代码量很少,代码也几乎一致,都是创建了一个 history
对象,然后将其和子组件一起透传给了<Router>
,二者区别只在于引入的 createHistory()
不同。因此对于这二者的解析,其实是对 <Router>
和 history
库的解析。
history 源码仓库: https://github.com/ReactTraining/history
先来看 history 库,这里的 history 并非 H5 的 history 对象,而是一个有着 7k+ star 的会话历史管理库,是 React Router 的核心依赖。本小节我们来看 history 库的用法,以及了解为什么 React Router 要选择 history 来管理会话历史。
在看具体用法之前,我们先思考一下我们的"会话历史管理"的需求。所谓会话历史管理,我们很容易想到维护一个页面访问历史栈,跳转页面的时候 push 一个历史,后退 pop 一个历史即可。不过我们通过第一节对 hash
和 history
路由的原生实现就能明白,不同路由模式之间,操作会话历史的 API 不同、监听会话历史的方式也不同,而且前端路由并不只有这两种模式,React Router 还提供了 memory 模式 static 模式,分别用于 RN 开发和 SSR。
所以我们希望在中间加一层抽象,来屏蔽几种模式之间操作会话历史的差别,而不是将这些差别和判断带进 React Router 的代码中。
history 使您可以在任何运行 JavaScript 的地方轻松管理会话历史记录。一个 history 对象可以抽象出各种环境中的差异,并提供一个最小的API,使您可以管理历史记录堆栈,导航和在会话之间保持状态。
这是 history 文档的第一句,很好地概括了 history 的作用、优势和使用范围,直接来看 API:
import { createBrowserHistory } from 'history';
// 创建history实例
const history = createBrowserHistory();
// 获取当前 location 对象,类似 window.location
const location = history.location;
// 设置监听事件回调,回调接收两个参数 location 和 action
const unlisten = history.listen((location, action) => {
console.log(location.pathname, location.state);
});
// 可以使用 push 、replace、go 等方法来修改会话历史
history.push('/home', { some: 'state' });
// 如果要停止监听,调用listen()返回的函数.
unlisten();
API 简洁好懂,就不再赘述了。出于篇幅的考虑,本小节只介绍 history库部分用法,其实现原理放到末尾番外篇,好让读者先专注了解 React Router 的实现。
我们已经知道,<BrowserRouter>
和 <HashRouter>
本质上都是 <Router>
,只是二者引入的 createHistory()
方法不同。<Router>
的代码在 react-router 这个包里,是一个相对公共的组件,其他包的 <Router>
都引自这里:
// 这个 RouterContext 并不是原生的 React Context, 由于React16和15的Context互不兼容, 所以React Router使用了一个第三方的 context 以同时兼容 React 16 和 15
// 这个 context 基于 mini-create-react-context 实现, 这个库也是React context的Polyfil, 所以可以直接认为二者用法相同
import RouterContext from "./RouterContext";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class Router extends React.Component {
// 该方法用于生成根路径的 match 对象
// 第一次看这个 match 对象可能有点懵逼, 其实后面看到 <Route> 实现的时候就能理解 match 对象的用处, 这个对象是提供给<Route>判断当前匹配页面的
static computeRootMatch(pathname) {
return { path: "/", url: "/", params: {}, isExact: pathname === "/" };
}
constructor(props) {
super(props);
// 从传入的 history 实例中取了 location 对象存到了state里, 后面会通过setState更改location来触发重新渲染
// location 对象包含 hash/pathname/search/state 等属性, 其实就是当前的路由信息
this.state = {
location: props.history.location
};
// isMounted 和 pendingLocation 这两个私有变量可能让读者有点迷惑, 源码其实也在这进行了一整段注释说明, 解释为什么在 constructor 而不是 componentDidMount 中去监听路由变化
// 简单来说, 由于子组件会比父组件更早完成挂载, 如果在 componentDidMount 进行监听, 则有可能在监听事件注册之前 history.location 已经发生改变, 因此我们需要在 constructor 中就注册监听事件, 并把改变的 location 记录下来, 等到组件挂载完了以后, 再更新到 state 上去
// 其实如果去掉这部分的hack, 这里只是简单地设置了路由监听, 并在路由改变的时候更新 state 中的路由信息
// 判断组件是否已经挂载, componentDidMount阶段会赋值为true
this._isMounted = false;
// 储存在构造函数执行阶段发生改变的location
this._pendingLocation = null;
// 判断是否处于服务端渲染 (staticContext 是 staticRouter 传入<Router>的属性, 用于服务端渲染)
if (!props.staticContext) {
// 使用 history.listen() 添加路由监听事件
this.unlisten = props.history.listen(location => {
if (this._isMounted) {
// 如果组件已经挂载, 直接更新 state 的 location
this.setState({ location });
} else {
// 如果组件未挂载, 就先把 location 存起来, 等到 didmount 阶段再 setState
this._pendingLocation = location;
}
});
}
}
// 对应构造函数里的处理, 将 _isMounted 置为 true, 并使用 setState 更新 location
componentDidMount() {
this._isMounted = true;
if (this._pendingLocation) {
this.setState({ location: this._pendingLocation });
}
}
// 组件被卸载时, 同步解绑路由的监听
componentWillUnmount() {
if (this.unlisten) this.unlisten();
}
render() {
return (
// Provider将value向下传递给组件树上的组件
<RouterContext.Provider
// 透传子组件
children={this.props.children || null}
value={{
// context 传递的值, <Router>下的组件树就能通过 this.context.xxx 这样的方式取得这里的值
// 透传 history 对象
history: this.props.history,
// 当前路由信息
location: this.state.location,
// 是否为根路径
match: Router.computeRootMatch(this.state.location.pathname),
// 服务端渲染用到的 staticContext
staticContext: this.props.staticContext
}}
/>
);
}
}
export default Router
代码看起来不少,但如果刨除当中各种判断场景的代码,其实 <Router>
只做了两件事,一是给子组件包了一层context
,让路由信息( history 和 location 对象)能传递给其下所有子孙组件;二是绑定了路由监听事件,使每次路由的改变都触发setState
。
其实看到这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 <Route>
等路由组件要求被包裹在 <BrowerRouter>
等路由器容器组件内才能使用,因为路由信息都由外层的容器组件通过 context
的方式,传递给所有子孙组件,子孙组件在拿到当前路由信息后,才能匹配并渲染出对应内容。此外在路由发生改变的时候,容器组件<Router>
会通过 setState()
的方式,触发子组件重新渲染。
在看完了 <Router>
的实现后,我们来和原生实现做一个比较,我们之前提到,前端路由主要的两个点是监听和匹配路由的变化,而<Router>
就是帮我们完成了监听这一步。在原生实现中,我们分别实现了 hash 模式和 history 模式的监听,又是绑定事件,又是劫持 a
标签的点击,而在 React Router 中,这一步由 history 库来完成,代码内调用了history.listen
就完成了对几种模式路由的监听。
此外在原生实现中,我们还忽略了路由嵌套的情况,我们其实只在根节点绑定了监听事件,没有考虑子组件的路由,而在 React Router 中,<Router>
通过context
的方式,将路由信息传递给其子孙组件,使其下的 <Route> <Switch>
等路由组件都能感知路由变化,并拿到相应路由信息。
我们前面提到,前端路由的核心在于监听和匹配,上面我们使用 <Router>
实现了监听,那么本小节就来分析 <Route>
是如何做匹配的,同样地我们先回顾 <Route>
的用法:
匹配模式:
// 精确匹配
// 严格匹配
// 大小写敏感
<Route path="/user" exact component={User} />
<Route path="/user" strict component={User} />
<Route path="/user" sensitive component={User} />
路径 path 写法:
// 字符串形式
// 命名参数
// 数组形式
<Route path="/user" component={User} />
<Route path="/user/:userId" component={User} />
<Route path={["/users", "/profile"]} component={User} />
渲染方式:
// 通过子组件渲染
// 通过 props.component 渲染
// 通过 props.render 渲染
<Route path='/home'><Home /></Route>
<Route path='/home' component={Home}></Route>
<Route path='/home' render={() => <p>home</p>}></Route>
// 例子: 这里最终的渲染结果是User, 优先级是子组件 > component > render
<Route path='/home' component={Home} render={() => <p>About</p>}>
<User />
</Route>
<Route>
所做的事情也很简单,匹配到传入的 path,渲染对应的组件。此外 <Route>
还提供了几种不同的匹配模式、path写法以及渲染方式,<Route>
的源码实现,和这些配置项有着紧密的联系: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import RouterContext from "./RouterContext";
import matchPath from "../utils/matchPath.js";
function isEmptyChildren(children) {
return React.Children.count(children) === 0;
}
class Route extends React.Component {
render() {
return (
{/* Consumer 接收了 <Router> 传下来的 context, 包含了history对象, location(当前路由信息), match(匹配对象)等信息 */}
<RouterContext.Consumer>
{/* 拿到路由信息
拿到 match 对象(来源优先级:Switch → props.path → context)
props.computedMatch 是 <Switch> 传下来的, 是已经计算好的match, 优先级最高
<Route> 组件上的 path 属性, 优先级第二
计算 match 对象, 下一小节会详解这个 matchPath
context 上的 match 对象
把当前的 location 和 match 拼成新的 props,这个 props 会通过 Provider 继续向下传
<Route>组件提供的三种渲染方式, 优先级 children > component > render
这里对children为空的情况做了一个兼容, 统一赋为null, 这是因为 Preact 默认使用空数组来表示没有children的情况 (Preact是一个3kb的React替代库, 挺有趣的, 读者们可以看看)
*/}
{context => {
const location = this.props.location || context.location;
const match = this.props.computedMatch
? this.props.computedMatch
: this.props.path
? matchPath(location.pathname, this.props)
: context.match;
const props = { ...context, location, match };
let { children, component, render } = this.props;
if (Array.isArray(children) && isEmptyChildren(children)) {
children = null;
}
// 把拼好的新的props通过context继续往下传
// 第一层判断: 如果有 match 对象, 就渲染子组件 children 或 Component
// 第二层判断: 如果有子组件 children, 就渲染 children, 没有就渲染 component
// 第三层判断: 如果子组件 children 是函数, 那就先执行函数, 并将路由信息 props 作为回调参数
return (
<RouterContext.Provider value={props}>
{props.match
? children
? typeof children === "function"
? children(props)
: children
: component
? React.createElement(component, props)
: render
? render(props)
: null
: typeof children === "function"
? children(props)
: null}
</RouterContext.Provider>
);
}}
</RouterContext.Consumer>
);
}
}
export default Route;
Route的实现相对简单,代码分为两部分:获取 match 对象和渲染组件。我们在代码中会看到多次 match 对象,这个 match 对象其实是由根组件的 computedMatch()
或 matchPath()
生成,包含了当前匹配信息。对于这个 match 对象的生成过程,我们放到下一小节,这里我们只需要知道,如果当前 Route 匹配了路由,那么会生成对应 match 对象,如果没有匹配,match 对象为 null
。
// match 对象实例
{
isExact: true,
params: {},
path: "/",
url: "/"
}
第二部分是 <Route>
组件的渲染逻辑,这部分代码还是得从 <Route>
的行为去理解,Route 提供了三种渲染方式:子组件、props.component
、props.render
,三者之间又存在优先级,因此就形成了我们看到了多层三元表达式渲染的结构。
这部分渲染逻辑不用细看,参照下边的树状图理解即可,代码用了四层三元表达式的嵌套,来实现 子组件> component属性传入的组件 > children是函数
这样的优先级渲染。
红色节点是最终渲染结果:
如果让我们去实现路由匹配,我们会怎么去做呢?全等比较?正则判断?反正看起来应该是很简单的一个实现,但如果我们打开matchPath()
的代码,却会发现它用了60行代码、引了一个第三方库来做这件事情:
import pathToRegexp from "path-to-regexp";
// 这里建议先直接看 matchPath() 的代码, 调用到的时候再看 compilePath
const cache = {};
const cacheLimit = 10000;
let cacheCount = 0;
// compilePath 的作用是根据路由路径path 和匹配参数options等参数拼出正则regexp,和路径参数keys 是路径参数
function compilePath(path, options) {
const cacheKey = `${options.end}${options.strict}${options.sensitive}`;
const pathCache = cache[cacheKey] || (cache[cacheKey] = {});
if (pathCache[path]) return pathCache[path];
const keys = [];
// keys是个空数组, pathToRegexp会将在path中解析到的参数追加到keys里
const regexp = pathToRegexp(path, keys, options);
// 由pathToRegexp拼出正则, pathToRegexp是个将字符串路径转换为正则表达式的工具, 用法比较简单, 读者可以自己查查用法
const result = { regexp, keys };
// 返回结果: 正则regexp, 路径里解析到的参数keys
console.log('cacheCount', cacheCount);
console.log('cacheLimit', cacheLimit);
console.log('pathCache', pathCache);;
if (cacheCount < cacheLimit) {
pathCache[path] = result;
cacheCount++;
}
return result;
}
function matchPath(pathname, options = {}) {
if (typeof options === "string" || Array.isArray(options)) {
// 正常情况下, options 是 <Route> 的 props, 是个对象; 这里判断, 是为了兼容 `react-router-redux`库中某个调用传入的 options 只有 path
options = { path: options };
}
const { path, exact = false, strict = false, sensitive = false } = options;
// 取出路由路径 path 和匹配参数 exact 等, 并赋初值
const paths = [].concat(path);
// 统一 path 类型 (path可能是数组形式['/', '/user']或字符串形式"/user")
return paths.reduce((matched, path) => {
// 这里用 reduce, 其实是为了在遍历路径集合 paths 的同时, 只输出一个结果, 如果用 map之类的 api 做循环, 会得到一个数组
if (!path && path !== "") return null;
// 没有 path, 返回 null
if (matched) return matched;
// 已经匹配到了, 就返回上次匹配结果
const { regexp, keys } = compilePath(path, {
// 根据路由路径 path 和匹配参数 exact 等参数拼出正则 regexp, keys 是路径参数(比如/user:id的id)
end: exact,
strict,
sensitive
});
const match = regexp.exec(pathname);
// 调用正则原型方法exec, 返回一个结果数组或null
if (!match) return null;
// 没匹配到, 返回 null
const [url, ...values] = match;
// 从结果数组里
const isExact = pathname === url;
// 是否准确匹配
if (exact && !isExact) return null;
// 要求准确匹配却没有全等匹配到, 返回 null
// 这里给几个例子, 帮助大家直观理解这个调用过程
// 传入的path: /user
// regexp: /^\/user\/?(?=\/|$)/i
// url: /user
// 返回结果: {"path":"/user","url":"/user","isExact":true,"params":{}}
// 例子2
// 传入的path: /user/:id
// regexp: /^\/user\/(?:([^\/]+?))\/?(?=\/|$)/i
// url: /user/1
// 返回结果: {"path":"/user/:id","url":"/user/1","isExact":true,"params":{"id":"1"}}
return {
path,
// 用于匹配的 path
url: path === "/" && url === "" ? "/" : url,
// url 匹配的部分
isExact,
// 是否准确匹配
params: keys.reduce((memo, key, index) => {
// 把 path-to-regexp 直接返回的路由参数 keys 做一次格式转换
memo[key.name] = values[index];
return memo;
}, {})
};
}, null);
}
export default matchPath;
本小节我们通过对 <Route>
和 mathPath
源码的解析,讲解 React Router 实现匹配和渲染的过程,匹配路由这部分的工作由 mathPath
通过 path-to-regexp
进行,<Route>
其实相当于一个高阶组件,以不同的优先级和匹配模式渲染匹配到的子组件。
到这里,我们基本完成了对 React Router 的主要组件源码解析,最后回顾一下整体的实现:
对于监听功能的实现,React Router 引入了 history
库,以屏蔽了不同模式路由在监听实现上的差异, 并将路由信息以 context
的形式,传递给被
在匹配的部分, React Router 引入了 path-to-regexp
来拼接路径正则以实现不同模式的匹配,路由组件
整体而言,React Router 的源码相对简单清晰,源码中所体现的前端路由的设计实现,也相信会对读者们有所启发借鉴。虽然本文对 React Router 源码的解析就到此为止, 但有关前端路由以及 React Router 的探索不会停止,怎样从源码到落地,怎样为项目做路由选型,怎样设计一个合理的前端路由系统... 对于前端路由, 我们需要挖掘的东西还有很多, 源码解析只是在这条道路路上迈出了一小步。在当下这波前端技术的滔滔浪潮中,前端路由,也还会在前端er的不断迭代中, 继续摸索和前进, 在更广阔的场景上, 去发挥它的价值。
由于时间紧张, 本文成文比较匆忙,潦草之处,敬请谅解,以下有些坑还没来得及填, 算是留给读者们的思考题了~
<Switch>
和 <Link>
组件源码解析Copyright© 201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1917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