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在日常工程中,我们常常会用到异常恐慌(panic)的记录和追踪。最常见的就是,线上 panic 了之后,我们总想从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我们很多人是看 panic 是看他的调用堆栈。然后就开始猜,看代码。猜测是不是哪里写的有问题,就想知道 panic 是由什么参数引起的?
因为知道了诱发的参数,排查问题就非常方便了。为此在 Go1.17,官方对这块的调用堆栈信息展示进行了优化,使其可读性更友好。
结合我们平时所使用的 panic 案例。如下:
func main() {
example(make([]string, 1, 2), "煎鱼", 3)
}
//go:noinline
func example(slice []string, str string, i int) error {
panic("脑子进煎鱼了")
}
运行结果:
$ go run main.go
panic: 脑子进煎鱼了
goroutine 1 [running]:
main.example(0xc000032758, 0x1, 0x2, 0x1073d11, 0x6, 0x3, 0xc000102058, 0x1013201)
/Users/eddycjy/go-application/awesomeProject/main.go:9 +0x39
main.main()
/Users/eddycjy/go-application/awesomeProject/main.go:4 +0x68
exit status 2
我们函数的入参是:[]string、string、int
,核心关注到 main.example
方法的调用堆栈信息:
main.example(
0xc000032758,
0x1,
0x2,
0x1073d11,
0x6,
0x3,
0xc000102058,
0x1013201
)
明明只是函数三个参数,却输出了一堆,对应起来非常的不清晰。
其实际对应是:
这里存在的问题是,看调用堆栈的人,还得必须了解基本数据结构(例如:slice、string、int 等),他才知道每个函数入参他对应拥有几个字段,才能知道其内存布局的结构,有一点麻烦。
并且从程序运行的角度来讲,这么水平平铺的方式,并不直观和准确。因为不同类型他是多个字段组合成结构才能代表一个类型。这不得还要人为估测?
终于,这一块的调用堆栈查看在 Go1.17 做了正式的改善。如下:
$ go1.17 run main.go
panic: 脑子进煎鱼了
goroutine 1 [running]:
main.example({0x0, 0xc0000001a0, 0xc000034770}, {0x1004319, 0x60}, 0x0)
/Users/eddycjy/go-application/awesomeProject/main.go:9 +0x27
main.main()
/Users/eddycjy/go-application/awesomeProject/main.go:4 +0x47
exit status 2
新版本的调用堆栈的信息改变:
main.example(
{0x0, 0xc0000001a0, 0xc000034770},
{0x1004319, 0x60},
0x0
)
在 Go 语言以前的版本中,调用堆栈中的函数参数被打印成基于内存布局的十六进制值的形式,比较难以读取。
在 Go1.17 后,每个函数的参数都会被单独打印,并且以 “,” 隔开,复合数据类型(例如:结构体、数组、切片等)的参数会用大括号包裹起来,整体更易读。
其实际对应如下:
这里也有一块细节要注意,你会发现 Go1.17 的函数参数的数量和以往的版本相比,少了。是因为函数的返回值存在于寄存器中,而不会存储到内存中。
因此函数返回值可能会是不准确的,所以也在新版本中也就不再打印了。
在 Go1.17 的新版本中,调用堆栈的函数参数的可读性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在后续的使用上可能能够带来一定的排错效率的提高。
你平时在借助调用堆栈排查问题呢,希望还获得什么辅助呢?
Copyright© 201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1917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