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工程师自研基于 IntelliJ 的终极文档套件

334次阅读  |  发布于2年以前

前言

众所周知,程序员最讨厌的四件事:写注释、写文档、别人不写注释、别人不写文档。因此,想办法降低文档的编写和维护成本是很有必要的。当前写技术文档的模式如图:

痛点总结有如下三方面: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的解决思路:

方案总览

与原始模式相比,新方案可以做到完全脱离浏览器 / 文档编辑器,线上页面的同步完全交给定时触发的自动化部署。

图中橙色部分是方案的重点,按照分工,划分为线下、线上两部分,职责如下:

方案建设使用了不少有意思的技术,放到后面详细介绍。

线下效果

IDEA Plugin 提供一个侧边栏和强大的编辑器。下面分别从编辑、浏览两个角度介绍。

编辑体验

假设存在源码如下:

public class ClassA {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TAG = "tag";

    ClassB b;

    /**
     * method document here.
     *
     * @param params input string
     */
    public static void invoke(@NotNull String params) {
        System.out.println("invoke method!");
        System.out.println("this is method body: " + params);
    }

    public ClassA() {
        System.out.println("create new instance!");
    }

    private static final class ChildClass {

        /**
         * This is a method from inner class.
         */
        void innerInvoke() {
            System.out.println("invoke method from child!");
        }
    }
}

文档中添加该类的引用就是这个效果:

不同于复制、粘贴代码,新方案有如下优势:

浏览体验

相对于普通 Markdown,新方案用起来更加友善:

线上效果

代码中文档会定期自动部署到远端。以一篇真实业务文档举例,HTML 部署到轻服务后长这样:

对应飞书的产物长这样:

这些线上页面主要面向非当前团队的读者,内容由 CI 定时同步,暂不提供跳转到 IDE 的能力。

技术实现

项目的架构如图所示:

考虑到用户体验部分主要在 IDEA(Android Studio)内呈现,我们的技术栈选择基于 IntelliJ 打造。按模块可分为三部分:

通用逻辑(语言实现相关)封装在基建层,仅依赖 IntelliJ Core。相对于 IntelliJ Platform,IntelliJ Core 仅保留语言相关的能力,精简了 codeInsight、UI 组件等代码,被广泛用于 IntelliJ 各大产品中(包括图中的 Kotlin、Dokka 等)。

下面将针对这三个主要模块展开介绍。

基建

纵观整个方案,基建层是所有功能的基石,其最核心的能力是建立代码与文档关联。这里我们设计实现了一套标记语言 CodeRef,满足以下几个需求:

CodeRef 语言并不复杂,采用类似 Kotlin/Java 的风格,用关键字、字符串、括号构成语句和代码块,代码块中每个节点都有与之对应的源码节点。下图是一个简单的示例,对应关系用着色文字标识:

注意:即使不改动文档内容,图中“源码”部分一旦发生变化,对应的渲染效果也会实时发生改变,产生“动态绑定”的效果。那么如何实现“动态绑定”呢?大致拆解成以下三步:

  1. 设计语法,编写语言实现
  2. 结合现有能力(IntelliJ Core、Kotlin Plugin)获取双边语法树,从而建立文档节点到源码节点的单向对应关系
  3. 结合现有能力(Markdown Parser)生成用于渲染的文档文本

语言基础实现

基于 IntelliJ Platform,实现一个自定义语言起码要做以下几件事:

  1. 编写 BNF 定义,描述语法;
  2. 借助 Grammar Kit 生成 ParserPsiElement 接口、flex 定义等;
  3. 基于生成的 flex 文件和 JFlex 生成 Lexer
  4. 编写 Mixin 类用 PsiTreeUtil 等工具实现 PSI 中声明的自定义方法;

BNF 是后面一切的基础,每个定义、值的选择都至关重要。一小段示例:

{
    /* ...一些必要的 Context */
    tokens = [
        /* ...一些 Token,转换为代码中的 IElementType */
        AT='@'
        CLASS='class'
    ]
    /* ...一些规则 */
    extends("class_ref_block|direct_ref|empty_ref") = ref
    extends("package_location|class_location") = ref_location
    extends("class_ref|method_ref|field_ref") = direct_ref
}

ref_location ::= package_location | class_location
package_location ::= AT package_def {
    pin=2 // 只有 '@' 和 package_def 一起出现时,才把整个 element 视为 package_location
}
class_location ::= AT class_def {
    pin=2 // 只有 '@' 和 class_def 一起出现时,才把整个 element 视为 class_location
}

direct_ref ::= class_ref | method_ref | field_ref | empty_ref {
    methods = [ // 一些自定义的 method,需要在下面指定的 mixin class 中给出实现
        getNameStringLiteral
        getReferencedElement
        getOptionalArgs
    ]
    mixin="com.bytedance.lang.codeRef.psi.impl.CodeRefDirectRefMixin"
}

class_ref ::= CLASS L_PAREN string_literal [COMMA ref_args_element*] R_PAREN {
    methods = [
        property_value=""
    ]
    pin=1 // 即遇到第一个元素 class 后,就将当前 element 匹配为 class_ref
}

上面的小片段中定义了 @class("")@package("")class("", ...) 语法。实战中比较关键的是 pinrecoverWhile,前者影响一段“未完成”的代码的类型,后者控制一段规则何时结束。具体参考 Grammar-Kit。

编写完成后,我们就可以使用 Grammar-Kit 生成 ParserLexer 了,前者负责最基础的语法高亮,后者负责输出 PSI 树。将二者注册在自定义的 ParserDefinition,再结合自定义的 LanguageFileType,相应类型文件就会被 IDE 解析成由 PsiElement 构成的树。示意如图:

值得一提的是,后续 FormatterCompletionContributor 等组件的实现受上述过程影响极大,实现不好必然面临返工。而偏偏这里面又有不少“坑”需要一一淌过,这部分限于篇幅没办法写得太细,有兴趣看看语言特性“相对简单”的 Fortran 的 BNF 定义感受一下。

语法树单向对应

考虑到 IDE 内置了对 Java、Kotlin 语言的支持,有了上一步的成果,我们就得到了两颗语法树,是时候把两棵树的节点关联起来了:

这里我们借用 PsiReferenceContributor(官方文档) 注册 CrElement(即 CodeRef 语言 PsiElement 的基类)向源码 PsiElement 的引用,依据便是每行双引号内的内容(字符串)。如何找到每个字符串对应的元素呢?遵循以下三步:

  1. 除根节点外,每个节点需要向上递归找到每一级 parent 直至根节点;
  2. 根节点是给定 full-qualified-name 的 package 或 class,由上一步的结果可确定元素在该 package 或 class 中的位置;
  3. 通过 JavaPsiFacade 和一系列查找方法确定源码中对应的 PsiElement;> 注意:Kotlin Plugin 提供一套针对 Java 的 “Light” PsiElement 实现,因此这里我们考虑 Java 即可。

生成文档文本

有了语法树对应关系,就可以生成用于预览的文本了。这部分比较常规,时刻注意读写环境,按照以下步骤实现即可:

  1. 为每个 CodeRef 语法树根节点指向的源码文件创建副本;
  2. 遍历该 CodeRef 树中每个 Ref 或 Location,创建或定位副本中对应位置,将源码文件中的元素(修饰后)复制到副本中;
  3. 导出副本字符串;> 考虑到 IDE 中 PSI 和文件是实时映射的,为不影响原文件内容,必须在副本环境中进行语法树的增删改。

这部分虽然难度不大,繁琐程度却是最高的。一方面,由于要深入到细节,使得前文提到的 Kotlin Light PSI 不再适用,因此必须针对 Java 和 Kotlin 分别编写实现。另一方面,如何保证复制后的代码格式仍是正确的也是个大问题,尤其是涉及元素之间穿插注释的情况。最后,文本内容生成的工作在不停的断点、调试的循环中玄学般地完成了。

至此,基建层的任务——将 CodeRef 还原成代码段——便全部完成了。

IDEA Plugin

有了前面的基础,IDEA Plugin 主要负责把方案的本地使用体验做到可用、易用。具体来说,插件的功能分为两类:

  1. 面向 CodeRef,丰富语言功能;
  2. 面向 Markdown,提升编辑、阅读体验;

接下来分别从以上角度介绍。

语言优化

对于一门“新语言”,从体验层面来看,PSI 的完成只是第一步,自动补全、关键字高亮、格式化等功能对可用性的影响也是决定性的。尤其是在 CodeRef 的语法下,指望用户能不依赖提示手动输入正确的包名、类名、方法名,无疑过于硬核了。下面挑几个有意思的展开说说。

代码补全

在 IDEA 中,大部分(不太复杂的)代码补全使用 Pattern 模式注册。所谓 Pattern 相当于一个 Filter,在当前光标位置满足该 Pattern 时就会触发对应的 CompletionContributor

我们可以使用 PlatformPatterns 的若干内置方法描述一个 Pattern。比如一段 CodeRef 代码:method("helloWorld"),其 PSI 树长这样子:

- CrMethodRef          // text: method("helloWorld")
  - CrStringLiteral    // text: "helloWorld"
    - LeafPsiElement   // text: helloWorld

Pattern 因此为:

val pattern = PlatformPatterns.psiElement()
    .withParent(CrStringLiteral::class.java)
    .withSuperParent(2, CrMethodRef::class.java)

对应每个 Pattern,我们需要实现一个 CompletionProvider 给出补全信息,比如一个固定返回关键字补全的 Provider:

val keywords = setOf("package", "class", "lang")

class KeywordCompletionProvider : CompletionProvider<CompletionParameters>() {
    override fun addCompletions(
        parameters: CompletionParameters,
        context: ProcessingContext,
        result: CompletionResultSet
    ) {
        keywords.forEach { keyword ->
            if (result.prefixMatcher.prefixMatches(keyword)) {
                // 添加一个 LookupElementBuilder,可以指定简单的样式
                result.addElement(LookupElementBuilder.create(keyword).bold())
            }
        }
    }
}

掌握上述技能,诸如 classpackagemethod 等关键字,乃至方法名和字段名的补全就都很容易实现了。

比较 trick 的是包名和带有包名的类名的补全,它们形如 a.b.c.DEF。不同的是,每次输入 '.' 都会触发一次补全,而且要求在字符串开头直接输入“DE”也能正确联想并补全。限于篇幅不展开介绍了,详见 com.intellij.codeInsight.completion.JavaClassNameCompletionContributor 的实现。

格式化

格式化这件事上,IDEA 并没有直接使用 PSI 或者 ASTNode,而是基于二者建立了一套“Block”体系。所有缩进、间距的调整都是以 Block 为最小粒度进行的(一些复杂语言拆的太细,这样设计可以很好地降低实现复杂度,妙啊)。

这里的概念也不多,列举如下:

实际敲代码时,大部分时间花在 getSpacing 方法上,写出来效果类似这样:

override fun getSpacing(child1: Block?, child2: Block): Spacing? {
    /*...*/
    return when {
        // between ',' and ref
        node1?.elementType == CodeRefElementTypes.COMMA && psi2 is CrRef ->
            Spacing.createSpacing(/*minSpaces*/0, /*maxSpaces*/0, /*minLineFeeds*/1, /*keepLineBreaks*/true, /*keepBlankLines*/1)
        // between '[', literal, ']'
        node1?.elementType == CodeRefElementTypes.L_BRACKET && psi2 is CrStringLiteral ||
                psi1 is CrStringLiteral && node2?.elementType == CodeRefElementTypes.R_BRACKET ->
            Spacing.createSpacing(/*minSpaces*/0, /*maxSpaces*/0, /*minLineFeeds*/0, /*keepLineBreaks*/false, /*keepBlankLines*/0)
    }
}

格式化属于说起来很简单,实现起来很头痛的东西。实操过程中,被迫把前面写好的 BNF 做了一波不小的调整,才达到理想效果。好在我们的语言比较简陋简洁,没踩到什么大坑,如果面向更复杂的语言,工作量将是指数级提升(参考 com.intellij.psi.formatter.java 包下的代码量)。

MarkdownX

上面罗列这么多内容,说白了只是对 Markdown 中代码块的增强方案,接下来 CodeRef 和 Markdown 终于要合体了。

实际上官方一直有对 Markdown 的支持(IDEA 内置,AS 可选安装),包含一整套语言实现和编辑器、预览器。这里重点说说其预览的生成流程,如图:

分为以下几步(逻辑在 org.jetbrains:markdown 依赖中,未开源):

  1. 利用 MarkdownParser 将文本解析成若干 ASTNode;
  2. 利用 HtmlGenerator 内置的 visitor 访问每个 ASTNode 生成 HTML 文本;
  3. 将生成的 HTML Document 设置给内置浏览器(如果有),最终呈现在屏幕上;

交代个背景:在本项目启动之初,IDEA 正处于 JavaFX-WebView 到 JCEF 的过渡期(直接导致了 AndroidStudio 4.0 左右的版本没有可用的内置 WebView 实现)。

上述方案总结有以下问题:

  1. 兼容性较差,部分 IDE 版本无法看到预览;
  2. 每次 MD 的变更都会触发全量 generateHtml,如果文档内容复杂度较高,将有性能瓶颈;
  3. 将 HTML 文本 set 给浏览器时没有 diff 逻辑,会触发页面 reload,同样可能导致性能问题(后来针对带有 JCEF 的 IDE 增加了 diff 能力,但并不是所有 IDE 都内置 JCEF);

综合考虑下,我们决定不直接使用原生插件,而是基于其创建新的语言“MarkdownX”,最大程度复用原本的能力,追加对 CodeRef 的支持,同时基于 Swing 自制一套类似 RecyclerView 的机制改善预览性能。

优化后的方案流程类似这样:

自制的方案有很多优势:

  1. 内存占用更低(浏览器 vs. JComponent)
  2. 性能更佳(局部刷新、控件复用等)
  3. 体验更佳(浏览器内置对``标签的支持过于基础,无法实现代码高亮、引用跳转等功能,原生控件不存在这些限制)
  4. 兼容性更佳(不解释)
CodeRef 支持

MarkdownX 只是表现为“新语言”,实现上依然复用 MarkdownParserHtmlGenerator,主要区别只有文件扩展名和对 code-fence 的处理。

所谓 code-fence,即 Markdown 中使用 「```」 符号包裹的代码块。不同于原生实现,我们需要在生成预览时替换代码块的内容,并使内容随代码变化而变化。

实操上,我们需要实现一个 org.intellij.markdown.html.GeneratingProvider,简写如下:

class MarkDownXCodeFenceGeneratingProvider : GeneratingProvider {
    override fun processNode(visitor: HtmlGenerator.HtmlGeneratingVisitor, text: String, node: ASTNode) {
        visitor.consumeHtml("<pre>")
        var state = 0 // 用于后面遍历 children 的时候暂存状态
        /* ...一些变量定义 */
        for(child in childrenToConsider) {
            if (state == 1 && child.type in listOf(MarkdownTokenTypes.CODE_FENCE_CONTENT, MarkdownTokenTypes.EOL)) {
                /* ...拼接每行内容 */
            }
            if (state == 0 && child.type == MarkdownTokenTypes.FENCE_LANG) {
                /* ...记录当前 code-fence 的语言 */
                applicablePlugin = firstApplicablePlugin(language) // 找到可以处理当前语言的“插件”
            }
            if (state == 0 && child.type == MarkdownTokenTypes.EOL) {
                /* ...进入代码段,设置状态 */
                state = 1
            }
        }
        if (state == 1) {
            visitor.consumeTagOpen(node, "code", *attributes.toTypedArray())
            if (language != null && applicablePlugin != null) {
                /* ...命中自定义处理逻辑(即 CodeRef)*/
                visitor.consumeHtml(content) // 即由自定义逻辑生成的 Html
            } else {
                visitor.consumeHtml(codeFenceContent) // 默认内容
            }
        }
        /* ...一些收尾 */
    }
}

可以看到,在遍历 node 的 children 后,就可以确定当前代码段的语言。如果语言为 CodeRef,就会走到前文提到的“预览文本生成”逻辑中,最后通过 visitor(相当于一个 HTML Builder)将自定义的内容拼接到 Html 中。

预览性能优化

考虑到 JList 并没有“item 回收”能力,在 List 实现上我们选择直接使用 Box。处理流程如下图:

机制分为两大步:

  1. Data 层将 HTML 的 body 拆分成若干部分,diff 后将变更通知给 View 层;
  2. View 层将变更的数据设置到 List 对应位置上,并尽可能复用已有的 ViewHolder。过程可能涉及 ViewHolder 的创建和删除;

目前我们针对文本、图片和代码创建了三种 ViewHolder

  1. 文本:使用 JTextPane 配合 HTML + CSS 完成文字样式的还原;
  2. 图片:自定义 JComponent 进行缩放、绘制,保证图片居中且完整展示;
  3. 代码:以 IDE 提供的 Editor 作为基础,进行必要的设置与逻辑精简;

这里对 Editor 的处理花费了大量精力:

  1. 使用原代码文件作为 context 创建 PsiCodeFragment 作为内容填充 Editor,以保证代码中对原文件 import 过的类、方法、字段可被正常 resolve(这点很重要,如果用 Mock 的 Document 作为内容,绝大部分代码高亮和跳转都是不生效的);
  2. 设置合适的 HighlightingFilter,确保“没有报红”(将原文件作为 context 的代价是,当前代码片段的类极有可能被认为是类重复,并且代码结构也不一定合法,因此需要禁用“报红”级别的代码分析);
  3. 禁用 Intention,设置只读(提升性能,降低干扰);
  4. 禁用 InspectionExternalAnnotator;(两者是性能消耗的大户,后者包括 Android Lint 相关逻辑)

经过上述优化,实测大部分情况下预览都可以流畅展示 & 刷新了。但如果同时打开多个文档,或者“操作速度惊人”,还是会时不时出现长时间卡顿。分析一波发现,性能消耗主要出在 HTML 生成上

由于 Markdown 语法限制(节点深度低),常规的 MD 转 HTML 性能开销有限。但回顾上文,我们对 codeRef 的处理会伴随大量 PSI resolve,复杂度暴涨,频繁的全量 generate 就不那么合适了。一个很自然的想法是为每段 codeRef 添加缓存,内容不变时直接使用缓存的内容。这样在修改文字段落时可以完全避开其他文件的语法解析,修改 codeRef 段落时也仅会刷新当前代码块的内容。

那么问题来了:若用户修改的不是文档文件,而是被引用的代码,则在缓存的作用下,预览并不会立刻改变。那么更进一步,如果向所引用的所有文件注册监听,在变更时刷新缓存,问题可否得解呢?事实上,这样做问题确实解决了,但引入了新的问题:如何释放文件监听?

此处插入背景:对 code-fence 内容的干预是基于 Visitor 模式回调完成的,因此作为 generator 本身是不知道本次处理的代码块与前一次、后一次回调是否由同一个变更引起。举个例子:一个文档中有 A、B、C 三个 codeRef 块,则在一次 HTML 生成过程中,generator 会收到三次回调,且没有任何手段可以得知这三次回调的关联性。

目前,我们只能在一次 HTML 生成前后通知 generator,在 generator 内部维护一个队列 + 计数器,不那么优雅地解决泄漏问题。

至此,插件的整体性能表现终于落到可接受范围内。

Gradle / Dokka Plugin

为了让受众更广、内容随时可读,把文档做到可导出、可自动化部署是非常必要的。方案上,我们选用同为 IntelliJ 出品的 Dokka 作为基础框架,利用其完善的数据流变换能力,高效地适配多输出格式的场景。

Dokka 流程扩展

Dokka 作为同时兼容 Kotlin 和 Java 的文档框架,“数据流水线”的思想和极强的可扩展性是其特点。代码转换到文档页面的流程如下:

每个节点都有至少一个 Extension Point,扩展起来非常灵活。

图中几个主要角色列举如下: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Dokka 原本的作用只是将代码转换为文档页面,并不原生支持转换文档文件(也确实没必要)。但在我们的场景下,MarkdownX 的渲染是依赖源码信息的,也就正好能用到 Dokka 的这部分能力。

通过重写 PageCreator,我们将含有 MarkdownX 文档的工程变成类似这样的节点树:

  • MdxDirNode 对应文件夹节点,页面内容是当前文件夹的目录,点击链接可跳转至下一级;
  • MdxPageNode 对应 MarkdownX 文档内容,包含若干类型的 children 分别代表不同类型的内容片段;

在创建 MdxPageNode 时,我们用类似前文 IDEA-Plugin 的做法,重写一个 org.jetbrains.dokka.base.parsers.Parser 并修改对 code-fence 的处理,改为调用到「基建」部分中生成 CodeRef 预览文本的代码,最终得到所需的文档文本。

飞书适配

得到页面内容后,结合 Dokka 自带的 HtmlRenderer,输出一份可用于部署的 HTML 产物就轻而易举了。但现状是,我们更希望能把文档收敛在飞书上,这就需要再编写一份针对飞书的自定义 Renderer

考虑到自己处理页面的树形结构过于复杂,实际上我们基于内置的 DefaultRenderer 基类进行扩展:

abstract class DefaultRenderer<T>(
    protected val context: DokkaContext
) : Renderer {
    abstract fun T.buildHeader(level: Int, node: ContentHeader, content: T.() -> Unit)
    abstract fun T.buildLink(address: String, content: T.() -> Unit)
    abstract fun T.buildList(
        node: ContentList,
        pageContext: ContentPage,
        sourceSetRestriction: Set<DisplaySourceSet>? = null
    )
    abstract fun T.buildNewLine()
    abstract fun T.buildResource(node: ContentEmbeddedResource, pageContext: ContentPage)
    abstract fun T.buildTable(
        node: ContentTable,
        pageContext: ContentPage,
        sourceSetRestriction: Set<DisplaySourceSet>? = null
    )
    abstract fun T.buildText(textNode: ContentText)
    abstract fun T.buildNavigation(page: PageNode)

    abstract fun buildPage(page: ContentPage, content: (T, ContentPage) -> Unit): String
    abstract fun buildError(node: ContentNode)
}

上面只列出一部分了回调方法。

可以看到,该类的接口方式比较新颖:用 Visitor 的方式遍历页面节点树,再提供一系列 Builder/DSL 风格的待实现方法给开发者。对于这些 abstract function,内置的 HtmlRenderer 采用 kotlinx.html(一个 DSL 风格的 HTML 构建器)实现,这意味着我们也要实现一套 DSL 风格的飞书文档构建器。

飞书开放平台文档查看链接:https://open.feishu.cn/document/home/index。

DSL 的部分就不详述了,这里主要说说飞书的文档结构。众所周知,Markdown 在设计之初就是面向 Web 的,因此与 HTML 天生具有互转的能力。然而飞书文档的数据结构相对更像 Pdf、Docx 这类文件,拥有有限层级,相对扁平。举个例子,同样的文档内容,MdxPageNode 中结构长这样:

而飞书的结构长这样:

可见差异是巨大的。这部分差异的抹平全靠自定义的 FeishuRenderer,具体做法只能 case by case 介绍,限于篇幅就不展开了,大体思路就是对不兼容的节点进行展开或合并,穿插必要的子树遍历。

下面提两个特殊点的处理:图片和链接。

文档链接

写 Markdown 文档时,往往需要插入链接,指向其他的 Markdown 文档(一般使用相对路径)。这时,我们需要想办法把相对路径映射成飞书链接,而且需要在 Render 步骤之后进行,因为映射的时候需要知道对应文档的飞书链接是什么。

第一反应肯定就是对文档做拓扑排序了,按照依赖关系一个个上传文档。但这样需要文档间没有循环依赖,显然这是不能保证的(两篇文档相互引用还蛮常见的)。幸好,飞书文档提供了修改文档的接口,因此我们可以提前创建一批空文档,获取到空文档的链接后,再做相对路径的替换。换句话说,处理文档上传流程为:创建空文档-> 替换相对路径为对应文档链接 -> 修改文档内容。

图片

图片在 Markdown 中可以和文本并列,属于 Paragraph 的一种。而飞书文档结构中,图片属于 Gallery,只能独占一行,无法和文字同行。两种格式从实现上无法完全兼容。当前初步实现方案是在 Paragraph 的 Group 入口向下 DFS,找到所有图片,单提出来放在文本前面。效果嘛,只能忍忍了。

顺便一提,图片也需要上传并替换的逻辑,这部分与文档链接相似,不赘述了。

结语

以上就是文档套件的全部内容:我们基于 IntelliJ 技术栈,通过设计新语言、编写 IDE 插件、Gradle / Dokka 插件,形成一套完整的文档辅助解决方案,有效建立了文档与代码的关联性,大幅提升编写、阅读体验

未来,我们会为框架引入更多实用性改进,包括:

目前框架尚处内测阶段,正逐步扩大范围推广。待方案成熟、功能稳定后,我们会将方案整体开源,以服务更多用户,同时吸取来自社区的 Idea,敬请期待!

Copyright© 201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1917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