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分块传输 如何在 React18 中应用

519次阅读  |  发布于2年以前

前言

前几天,React 18的正式版发布了,一瞬间我的朋友圈动态都被刷屏了。

其中,有一个新特性很有意思:Suspense SSR。看起来这是在SSR场景下,针对以往 Suspense 实现的适配。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这个 feature

旧的实现

在开始了解Suspense SSR之前,我们需要了解Suspense是个啥。

在React 16.6 中新增了Suspense组件,其用处是更加优雅地加载一个异步需求的组件。如异步拆包的路由,需要异步请求结果的组件等。

下图是异步组件在Suspense中的应用。当异步组件还未加载过来时,Suspense会首先加载fallback中的loading组件,等异步组件加载后渲染其加载结果。

const ProfilePage = React.lazy(() => import('./ProfilePage')); // Lazy-loaded

// Show a spinner while the profile is loading
<Suspense fallback={<Spinner />}>
  <ProfilePage />
</Suspense>

这样的方式优雅且易用。但是,在SSR场景下,现有的renderToString都是同步的。服务端场景下也不支持类似浏览器端 requestIdleCallback 的调度。服务端应用也无法主动让出调度任务,以换取更高的效率。

同步的最大问题,就是渲染时间长会拖慢性能。由于服务端渲染是CPU密集型计算,所以服务端渲染服务的tps,往往不尽人意。如果还要等待 Suspense 的异步渲染,则处理时间更无法保证。

于是,React 为了在服务端适配 Suspense,做了个一举两得的事情。既适配了功能,还做了优化。

新的实现

在新的服务端实现中,我们依然选择了递归的方式renderString。但遇到Suspense时,其逻辑发生了变化。

Suspense 到来时,首屏会先将 fallback 中的 loading 渲染。此时子组件的 promise 会被推进异步队列,等待 promise 完毕时,再通过HTTP分块技术推送到浏览器进行替换。

其逻辑大致的代码如下。在promise结束后,服务端推送一个 replace("1", "2") 函数和异步结果dom,将异步结果的dom替换之前的loading dom

<div>
  <!--$?-->
  <div id="1">Loading...</div>
  <!--/$-->
</div>
<div hidden id="2">
  <div>Actual Content</div>
</div>
<script>
  replace("1", "2");
</script>

其中,异步结果的推送并没有新开一个http请求,而是基于之前的http请求基础上,通过分块传输的特性推送过去的。造成了一种长连接的假象。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分块传输的玩法。

分块传输

要先讲分块传输,首先先要从HTTP协议的结束符开始讲起。在一个HTTP报文中,如何判断一个请求/响应体结束呢?通常有2个方案:

其中Transfer-Encoding: chunked的优先级要大于content-length。ps:不过判断数据块结束最严谨的方式,是提前计算好长度,而不是使用终结符。不过在绝大多数场景,长度还是能够被确定计算的。

接下来我们做个实验,来看一下分块传输在抓包工具下的现象。

实验

我们用express启动一个服务,来模拟一下分块传输的逻辑。代码逻辑大致为:

  1. 1. 先推送html整体骨架,包括html标签,编码格式,body标签。
  2. 2. 每隔一秒钟推送一个p标签,推送10次后不再推送。
  3. 3. 关闭推送,声明请求结束

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可以模拟Suspense SSR在异步情况下推送结果的原理实现。

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const app = express()
const port = 3677;

const renderToStream = (res) =>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let count = 0;
    let timeId = setInterval(() => {
      if (count === 10) {
        res.write("<p>已经推送了" + count + "次</p>");
        clearInterval(timeId);
        resolve();
        return;
      }
      res.write("<p>每1秒钟推送1次</p>");
      count++;
    }, 1000)
    })
}

app.get('/stream', (req, res) => {
  res.write("<!DOCTYPE html>");
  res.write("<head><meta charset='UTF-8'/><title>test stream</title></head>");
  res.write("<body></body>");
  renderToStream(res).then(() => {
    res.end();
  })
})

app.listen(port, () => {
  console.log(`Example app listening on port ${port}`)
})

我们打开Wireshark,启动对服务的监控,然后刷新页面开始请求

可以看到,当我们开始请求时,首先服务端先给我们推送了请求头、body、html标签等信息。其中,Transfer-Encoding: chunked 在此刻就已经被确定。

image

随后的每一秒,都会捕获到一条TCP数据包和其ack确认消息。TCP数据包是响应内容,ack是浏览器发回去的确认报文,刚好10对。

image.png

TCP数据包中,包含着我们每次推送的信息:

image.png

我们也可以在维基百科中验证到这个逻辑,毕竟这就是规范定义的

每一个非空的块都以该块包含数据的字节数(字节数以十六进制表示)开始,跟随一个CRLF (回车及换行),然后是数据本身,最后块CRLF结束。在一些实现中,块大小和CRLF之间填充有白空格(0x2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8%86%E5%9D%97%E4%BC%A0%E8%BE%93%E7%BC%96%E7%A0%81

在经历10次的推送后,最终会产生一个HTTP响应报文。这个报文里面综合了前面的TCP数据包块。在所有数据包的末尾,会填充一个0、空白单行与0x0d,0x0a,代表响应体的结束:

这里为啥是0?很简单,空白单行的字节数就是0

image.png

这里说明一点:我们第一次推送的html骨架,第二次推送的p标签都会被拼接到请求尾部。浏览器自动帮我们做了矫正,拼到了body里面。

Suspense SSR就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每次的渲染结果和替换函数推送到前端。

最后

React 费这么大力气,就为了适配 Suspense 吗?显然不是。如果我们再一次站在当年fiber架构出现的时刻看这个问题,就再也不奇怪了。

原有的fiber架构,花大力气把组件树从树改为链表,其目的就是为了链表能够在遍历时可以打断。而树的递归遍历,只能一次性从根节点遍历到叶子结点,中间无法暂停。

如果遍历可以中断,中断后我们就可以借助浏览器的调度能力,看看我们的遍历时间会不会影响浏览器的渲染。如果影响,那就等下一次调度的时候再继续渲染。

但服务端是没有浏览器的调度API的。而服务端渲染又是CPU密集计算型应用,每次渲染一次非常耗时且占资源。

Suspense SSR 则借助适配 Suspense 这个理由,将Suspense的异步渲染推进异步队列,在等待异步渲染结果之前,此时我们的主线程还可以让出时间来处理其他的渲染请求,提升可处理的渲染任务数量。 这个做法让体验和性能一举两得。

快去升级尝试吧!

参考资料

Copyright© 201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1917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