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rame是一个历史悠久的HTML元素,根据MDN WEB DOCS官方介绍,Iframe定义为HTML内联框架元素,表示嵌套的Browsing Context,它能够将另一个HTML页面嵌入到当前页面中。Iframe可以廉价实现跨应用级的页面共享,并且具有使用简单、高兼容性、内容隔离等优点,因此以Iframe为核心形成了前端平台架构领域第1代技术。
众所周知,当Iframe在DOM中初始渲染时,会自动加载其指向的资源链接Url,并重置内部的状态。在一个典型的平台应用中,一个父应用主页面要挂载多个窗口(每一个窗口对应一个Iframe),那么如何在切换窗口时,实现每一个窗口中的状态(包括输入状态、锚点信息等)不丢失,也即“状态保持”呢?
如果采用父子应用通信来记录窗口状态,那么改造成本是非常巨大的。答案是利用Iframe的CSS Display特性,切换窗口时,非激活状态的窗口并不消失,仅是Display状态变更为none,激活状态窗口的Display状态变更为非none。在Display状态切换时,Iframe不会重新加载。在Vue应用中,一行v-show指令即可替我们实现这一需求。
上述的状态保持模型存在一个性能缺陷,即父应用主页面实际上要提前摆放多个Iframe窗口。即使是这些不可见的窗口,也会发出资源request请求。大量的并发请求,会导致页面性能下降。(值得一提的是,Chrome最新版本已经支持了Iframe的滚动懒加载策略,但是在此场景下,并不能改善并发请求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引入资源池和竞争机制来管理多个Iframe。
引入一个容量为N的Iframe资源池来管理多开窗口,当资源池未满时,新激活的窗口可以直接插入至资源池中;当资源池已满时,资源池按照竞争策略,淘汰若干池中的窗口并丢弃,然后插入新激活的窗口至资源池中。通过调整容量N,可以限制父应用主页面上多开窗口的数量,从而限制并发请求数量,实现资源管控的目的。
日前遇到了一个基于Vue应用的Iframe状态保持问题,在上述模型下,资源池不仅保存窗口对象,而且记录了每个窗口的点击激活时间。资源池使用以下竞争淘汰策略:对窗口激活时间进行先后次序排序,激活时间排序次序较前的窗口优先被淘汰。当资源池满时,会偶发池中窗口状态不能保持的问题。
在Vue中,组件是一个可复用的Vue实例,Vue 会尽可能高效地渲染元素,通常会复用已有元素而不是从头开始渲染。组件状态是否正确保持,依赖关键属性key。基于此,首先排查了Iframe组件的key属性。事实上,Iframe组件已经正确分配了唯一的Uid,此种情况可以排除。
既然不是组件复用的问题,那么在Vue内部的Diff Patch机制到底是如何运行的呢?让我们看一下Vue 2.0的源代码:
/**
* 页面首次渲染和后续更新的入口位置,也是 patch 的入口位置
*/
Vue.prototype._update = function (vnode: VNode, hydrating?: boolean) {
if (!prevVnode) {
// 老 VNode 不存在,表示首次渲染,即初始化页面时走这里
……
} else {
// 响应式数据更新时,即更新页面时走这里
vm.$el = vm.__patch__(prevVnode, vnode)
}
}
(1)在update生命周期下,主要执行了vm.__patch__方法。
/**
* vm.__patch__
* 1、新节点不存在,老节点存在,调用 destroy,销毁老节点
* 2、如果 oldVnode 是真实元素,则表示首次渲染,创建新节点,并插入 body,然后移除老节点
* 3、如果 oldVnode 不是真实元素,则表示更新阶段,执行 patchVnode
*/
function patch(oldVnode, vnode, hydrating, removeOnly) {
…… // 1、新节点不存在,老节点存在,调用 destroy,销毁老节点
if (isUndef(oldVnode)) {
…… // 2、老节点不存在,执行创建新节点
} else {
// 判断 oldVnode 是否为真实元素
const isRealElement = isDef(oldVnode.nodeType)
if (!isRealElement && sameVnode(oldVnode, vnode)) {
// 3、不是真实元素,但是老节点和新节点是同一个节点,则是更新阶段,执行 patch 更新节点
patchVnode(oldVnode, vnode, insertedVnodeQueue, null, null, removeOnly)
} else {
……// 是真实元素,则表示初次渲染
}
}
invokeInsertHook(vnode, insertedVnodeQueue, isInitialPatch)
return vnode.elm
}
(2)在__patch__方法内部,触发patchVnode方法。
function patchVnode (oldVnode, vnode, insertedVnodeQueue, removeOnly) {
……
if (isUndef(vnode.text)) {// 新节点不为文本节点
if (isDef(oldCh) && isDef(ch)) {// 新旧节点的子节点都存在,执行diff递归
if (oldCh !== ch) updateChildren(elm, oldCh, ch, insertedVnodeQueue, removeOnly)
} else {
……
}
}
}
(3)在patchVnode方法内部,触发updateChildren方法。
/**
* diff 过程:
* diff 优化:做了四种假设,假设新老节点开头结尾有相同节点的情况,一旦命中假设,就避免了一次循环,以提高执行效率
* 如果不幸没有命中假设,则执行遍历,从老节点中找到新开始节点
* 找到相同节点,则执行 patchVnode,然后将老节点移动到正确的位置
* 如果老节点先于新节点遍历结束,则剩余的新节点执行新增节点操作
* 如果新节点先于老节点遍历结束,则剩余的老节点执行删除操作,移除这些老节点
*/
function updateChildren(parentElm, oldCh, newCh, insertedVnodeQueue, removeOnly) {
// 老节点的开始索引
let oldStartIdx = 0
// 新节点的开始索引
let newStartIdx = 0
// 老节点的结束索引
let oldEndIdx = oldCh.length - 1
// 第一个老节点
let oldStartVnode = oldCh[0]
// 最后一个老节点
let oldEndVnode = oldCh[oldEndIdx]
// 新节点的结束索引
let newEndIdx = newCh.length - 1
// 第一个新节点
let newStartVnode = newCh[0]
// 最后一个新节点
let newEndVnode = newCh[newEndIdx]
let oldKeyToIdx, idxInOld, vnodeToMove, refElm
// 遍历新老两组节点,只要有一组遍历完(开始索引超过结束索引)则跳出循环
while (oldStartIdx <= oldEndIdx && newStartIdx <= newEndIdx) {
if (isUndef(oldStartVnode)) {
// 如果节点被移动,在当前索引上可能不存在,检测这种情况,如果节点不存在则调整索引
oldStartVnode = oldCh[++oldStartIdx] // Vnode has been moved left
} else if (isUndef(oldEndVnode)) {
oldEndVnode = oldCh[--oldEndIdx]
} else if (sameVnode(oldStartVnode, newStartVnode)) {
// 老开始节点和新开始节点是同一个节点,执行 patch
patchVnode(oldStartVnode, newStartVnode, insertedVnodeQueue, newCh, newStartIdx)
// patch 结束后老开始和新开始的索引分别加 1
oldStartVnode = oldCh[++oldStartIdx]
newStartVnode = newCh[++newStartIdx]
} else if (sameVnode(oldEndVnode, newEndVnode)) {
// 老结束和新结束是同一个节点,执行 patch
patchVnode(oldEndVnode, newEndVnode, insertedVnodeQueue, newCh, newEndIdx)
// patch 结束后老结束和新结束的索引分别减 1
oldEndVnode = oldCh[--oldEndIdx]
newEndVnode = newCh[--newEndIdx]
} else if (sameVnode(oldStartVnode, newEndVnode)) { // Vnode moved right
// 老开始和新结束是同一个节点,执行 patch
……
} else if (sameVnode(oldEndVnode, newStartVnode)) { // Vnode moved left
// 老结束和新开始是同一个节点,执行 patch
……
} else {
// 在老节点中找到新开始节点了
if (sameVnode(vnodeToMove, newStartVnode)) {
// 如果这两个节点是同一个,则执行 patch
patchVnode(vnodeToMove, newStartVnode, insertedVnodeQueue, newCh, newStartIdx)
// patch 结束后将该老节点置为 undefined
oldCh[idxInOld] = undefined
canMove && nodeOps.insertBefore(parentElm, vnodeToMove.elm, oldStartVnode.elm)
} else {
……
}
// 老节点向后移动一个
newStartVnode = newCh[++newStartIdx]
}
}
// 走到这里,说明老姐节点或者新节点被遍历完了
……
}
(4)咱们终于来到了主角updateChildren。在updateChildren内部实现中,使用了2套指针分别指向新旧Vnode头尾,并向中间聚拢递归,以实现新旧数据对比刷新。
在前述资源池模型下,当查找到新旧Iframe组件时,会执行如下逻辑:
if (sameVnode(vnodeToMove, newStartVnode)) {
// 如果这两个节点是同一个,则执行 patch
patchVnode(vnodeToMove, newStartVnode, insertedVnodeQueue, newCh, newStartIdx)
// patch 结束后将该老节点置为 undefined
oldCh[idxInOld] = undefined
canMove && nodeOps.insertBefore(parentElm, vnodeToMove.elm, oldStartVnode.elm)
}
看来出现问题的罪魁祸首是执行了nodeOps.insertBefore。在WEB的运行环境下实际上执行的是DOM的insertBefore API。那么我们移步来看看在DOM环境下,Iframe究竟是采取了何种刷新策略。
为了更清晰地看到DOM节点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引入MutationObserver在最新版Chrome中来观测DOM根节点。
首先设置容器节点下有两个子节点: span/
和iframe/
,分别执行以下方案并记录结果:
对比方案A:使用insertBefore在iframe节点前再插入一个新的span节点
对比方案B:使用insertBefore在iframe节点后再插入一个新的span节点
对比方案C:使用insertBefore交换span和iframe节点
对比方案D:使用insertBefore原地操作iframe自身
其结果如下:
实验结果显示,对Iframe执行insertBefore时,实际上DOM会依次执行移除、新增节点操作,导致Iframe状态刷新。
在Vuejs Issues #9473中提到了类似的问题,一种解决方案是在Vue Patch时优先对非Iframe类型元素进行DOM操作,但是目前这个优化策略尚未被采用,在Vue 3.0版本中也依然存在这个问题。
那么在资源池模型下,如何才能保证Iframe不执行insertBefore呢?重新回到Vue Patch机制下,我们发现,只有新旧Iframe在新旧Vnode列表中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时,才会只执行patchVnode方法,而不会触发insertBefore方法。
因此,采取的最终解决方案是,更改淘汰机制,将排序操作改为搜索操作,保证了多开窗口在Vue中的状态保持。
Copyright© 201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1917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