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博客 Nginx 配置之性能篇

1528次阅读  |  发布于5年以前

在介绍完我博客(imququ.com)的 Nginx 配置中与安全有关的一些配置后,这篇文章继续介绍与性能有关的一些配置。WEB 性能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很多方面,做好其中某个环节并不意味性能就能变好,但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某个环节做得很糟糕,那么结果一定会变差。

首先说明下,本文提到的一些 Nginx 配置,需要较高版本 Linux 内核才支持。在实际生产环境中,升级服务器内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为了获得最好的性能 ,有些升级还是必须的。很多公司服务器运维和项目开发并不在一个团队,一方追求稳定不出事故,另一方希望提升性能,本来就是矛盾的。好在我们折腾自己 VPS 时,可以无视这些限制。

TCP 优化

Nginx 关于 TCP 的优化基本都是修改系统内核提供的配置项,所以跟具体的 Linux 版本和系统配置有关,我对这一块还不是非常熟悉,这里只能简单介绍下:


http {

        sendfile           on;
        tcp_nopush         on;
        tcp_nodelay        on;

        keepalive_timeout  60;
        ... ...
    }

第一行的 sendfile 配置可以提高 Nginx 静态资源托管效率。sendfile 是一个系统调用,直接在内核空间完成文件发送,不需要先 read 再 write,没有上下文切换开销。

TCP_NOPUSH 是 FreeBSD 的一个 socket 选项,对应 Linux 的 TCP_CORK,Nginx 里统一用 tcp_nopush 来控制它,并且只有在启用了 sendfile 之后才生效。启用它之后,数据包会累计到一定大小之后才会发送,减小了额外开销,提高网络效率。

TCP_NODELAY 也是一个 socket 选项,启用后会禁用 Nagle 算法,尽快发送数据,某些情况下可以节约 200ms(Nagle 算法原理是:在发出去的数据还未被确认之前,新生成的小数据先存起来,凑满一个 MSS 或者等到收到确认后再发送)。Nginx 只会针对处于 keep- alive 状态的 TCP 连接才会启用 tcp_nodelay

可以看到 TCP_NOPUSH 是要等数据包累积到一定大小才发送,TCP_NODELAY 是要尽快发送,二者相互矛盾。实际上,它们确实可以一起用,最终的效果是先填满包,再尽快发送。

关于这部分内容的更多介绍可以看这篇文章:NGINX OPTIMIZATION: UNDERSTANDING SENDFILE, TCP_NODELAY AND TCP_NOPUSH。

配置最后一行用来指定服务端为每个 TCP 连接最多可以保持多长时间。Nginx 的默认值是 75 秒,有些浏览器最多只保持 60 秒,所以我统一设置为 60。

另外,还有一个 TCP 优化策略叫 TCP Fast Open(TFO),这里先介绍下,配置在后面贴出。TFO 的作用是用来优化 TCP 握手过程。客户端第一次建立连接还是要走三次握手,所不同的是客户端在第一个 SYN 会设置一个 Fast Open 标识,服务端会生成 Fast Open Cookie 并放在 SYN-ACK 里,然后客户端就可以把这个 Cookie 存起来供之后的 SYN 用。下面这个图形象地描述了这个过程:

tcp fast open

关于 TCP Fast Open 的更多信息,可以查看 RFC7413,或者这篇文章:Shaving your RTT with TCP Fast Open。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只有 Linux、ChromeOS 和 Android 5.0 的 Chrome / Chromium 才支持 TFO,所以实际用途并不大。

5 月 26 日发布的 Nginx 1.9.1,增加了 reuseport 功能,意味着 Nginx 也开始支持 TCP 的 SO_REUSEPORT 选项了。这里也先简单介绍下,具体配置方法后面统一介绍。启用这个功能后,Nginx 会在指定的端口上监听多个 socket,每个 Worker 都能分到一个。请求过来时,系统内核会自动通过不同的 socket 分配给对应的 Worker,相比之前的单 socket 多 Worker 的模式,提高了分发效率。下面这个图形象地描述了这个过程:

tcp reuseport

有关这部分内容的更多信息,可以查看 Nginx 的官方博客:Socket Sharding in NGINX Release 1.9.1。

开启 Gzip

我们在上线前,代码(JS、CSS 和 HTML)会做压缩,图片也会做压缩(PNGOUT、Pngcrush、JpegOptim、Gifsicle 等)。对于文本文件,在服务端发送响应之前进行 GZip 压缩也很重要,通常压缩后的文本大小会减小到原来的 1/4 - 1/3。下面是我的配置:


http {

        gzip               on;
        gzip_vary          on;

        gzip_comp_level    6;
        gzip_buffers       16 8k;

        gzip_min_length    1000;
        gzip_proxied       any;
        gzip_disable       "msie6";

        gzip_http_version  1.0;

        gzip_types         text/plain text/css application/json application/x-javascript text/xml application/xml application/xml+rss text/javascript application/javascript;
        ... ...
    }

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只有两个地方需要解释下:

gzip_vary 用来输出 Vary 响应头,用来解决某些缓存服务的一个问题,详情请看我之前的博客:HTTP 协议中 Vary 的一些研究。

gzip_disable 指令接受一个正则表达式,当请求头中的 UserAgent 字段满足这个正则时,响应不会启用 GZip,这是为了解决在某些浏览器启用 GZip 带来的问题。特别地,指令值 msie6 等价于 MSIE [4-6]\\.,但性能更好一些。另外,Nginx 0.8.11 后,msie6 并不会匹配 UA 包含 SV1 的 IE6(例如 Windows XP SP2 上的 IE6),因为这个版本的 IE6 已经修复了关于 GZip 的若干 Bug。

默认 Nginx 只会针对 HTTP/1.1 及以上的请求才会启用 GZip,因为部分早期的 HTTP/1.0 客户端在处理 GZip 时有 Bug。现在基本上可以忽略这种情况,于是可以指定 gzip_http_version 1.0 来针对 HTTP/1.0 及以上的请求开启 GZip。

开启缓存

优化代码逻辑的极限是移除所有逻辑;优化请求的极限是不发送任何请求。这两点通过缓存都可以实现。

服务端

我的博客更新并不频繁,评论部分也早就换成了 Disqus,所以完全可以将页面静态化,这样就省掉了所有代码逻辑和数据库开销。实现静态化有很多种方案,我直接用的是 Nginx 的 proxy_cache(注:本博客为了做更精细的静态化,已经将缓存逻辑挪到 Web 应用里实现了):


proxy_cache_path  /home/jerry/cache/nginx/proxy_cache_path levels=1:2
keys_zone=pnc:300m inactive=7d max_size=10g;

    proxy_temp_path   /home/jerry/cache/nginx/proxy_temp_path;
    proxy_cache_key   $host$uri$is_args$args;

    server {
        location / {
            resolver                  127.0.0.1;  
            proxy_cache               pnc;
            proxy_cache_valid         200 304 2h;
            proxy_cache_lock          on;
            proxy_cache_lock_timeout  5s;
            proxy_cache_use_stale     updating error timeout invalid_header http_500 http_502;

            proxy_http_version        1.1;

            proxy_ignore_headers      Set-Cookie;
            ... ...
        }
        ... ...
    }

首先,在配置最外层定义一个缓存目录,并指定名称(keys_zone)和其他属性,这样在配置 proxy_pass 时,就可以使用这个缓存了。这里我对状态值等于 200 和 304 的响应缓存了 2 小时。

默认情况下,如果响应头里有 Set-Cookie 字段,Nginx 并不会缓存这次响应,因为它认为这次响应的内容是因人而异的。我的博客中,这个 Set- Cookie 对于用户来说没有用,也不会影响输出内容,所以我通过配置 proxy_ignore_header 移除了它。

客户端

服务端在输出响应时,可以通过响应头输出一些与缓存有关的信息,从而达到少发或不发请求的目的。HTTP/1.1 的缓存机制稍微有点复杂,这里简单介绍下:

首先,服务端可以通过响应头里的 Last-Modified(最后修改时间) 或者 ETag(内容特征) 标记实体。浏览器会存下这些标记,并在下次请求时带上 If-Modified-Since: 上次 Last-Modified 的内容If-None-Match: 上次 ETag 的内容,询问服务端资源是否过期。如果服务端发现并没有过期,直接返回一个状态码为 304、正文为空的响应,告知浏览器使用本地缓存;如果资源有更新,服务端返回状态码 200、新的 Last-Modified、Etag 和正文。这个过程被称之为 HTTP 的协商缓存,通常也叫做弱缓存。

可以看到协商缓存并不会节省连接数,但是在缓存生效时,会大幅减小传输内容(304 响应没有正文,一般只有几百字节)。另外为什么有两个响应头都可以用来实现协商缓存呢?这是因为一开始用的 Last-Modified 有两个问题:1)只能精确到秒,1 秒内的多次变化反映不出来;2)时间采用绝对值,如果服务端 / 客户端时间不对都可能导致缓存失效在轮询的负载均衡算法中,如果各机器读到的文件修改时间不一致,有缓存无故失效和缓存不更新的风险。HTTP/1.1 并没有规定 ETag 的生成规则,而一般实现者都是对资源内容做摘要,能解决前面两个问题。

另外一种缓存机制是服务端通过响应头告诉浏览器,在什么时间之前(Expires)或在多长时间之内(Cache-Control: Max- age=xxx),不要再请求服务器了。这个机制我们通常称之为 HTTP 的强缓存。

一旦资源命中强缓存规则后,再次访问完全没有 HTTP 请求(Chrome 开发者工具的 Network 面板依然会显示请求,但是会注明 from cache;Firefox 的 firebug 也类似,会注明 BFCache),这会大幅提升性能。所以我们一般会对 CSS、JS、图片等资源使用强缓存,而入口文件(HTML)一般使用协商缓存或不缓存,这样可以通过修改入口文件中对强缓存资源的引入 URL 来达到即时更新的目的。

这里也解释下为什么有了 Expires,还要有 Cache-Control。也有两个原因:1)Cache-Control 功能更强大,对缓存的控制能力更强;2)Cache-Control 采用的 max-age 是相对时间,不受服务端 / 客户端时间不对的影响。

另外关于浏览器的刷新(F5 / cmd + r)和强刷(Ctrl + F5 / shift + cmd +r):普通刷新会使用协商缓存,忽略强缓存;强刷会忽略浏览器所有缓存(并且请求头会携带 Cache-Control:no-cache 和 Pragma :no-cache,用来通知所有中间节点忽略缓存)。只有从地址栏或收藏夹输入网址、点击链接等情况下,浏览器才会使用强缓存。

默认情况下,Nginx 对于静态资源都会输出 Last-Modified,而 ETagExpiresCache-Control 则需要自己配置:


location ~ ^/static/ {

        root      /home/jerry/www/blog/www;
        etag      on;
        expires   max;
    }

expires 指令可以指定具体的 max-age,例如 10y 代表 10 年,如果指定为 max,最终输出的 Expires 会是 2037 年最后一天,Cache-Controlmax-age 会是 10 年(准确说是 3650 天,315360000 秒)。

使用 SPDY(HTTP/2)

我的博客之前多次讲到过 HTTP/2(SPDY),现阶段 Nginx 只支持 SPDY/3.1,这样配置就可以启用了(编译 Nginx 时需要加上 --with-http_spdy_module 和 --with-http_ssl_module):


server {

        listen             443 ssl spdy fastopen=3 reuseport;
        spdy_headers_comp  6;
        ... ...
    }

那个 fastopen=3 用来开启前面介绍过的 TCP Fast Open 功能。3 代表最多只能有 3 个未经三次握手的 TCP 链接在排队。超过这个限制,服务端会退化到采用普通的 TCP 握手流程。这是为了减少资源耗尽攻击:TFO 可以在第一次 SYN 的时候发送 HTTP 请求,而服务端会校验 Fast Open Cookie(FOC),如果通过就开始处理请求。如果不加限制,恶意客户端可以利用合法的 FOC 发送大量请求耗光服务端资源。

reuseport 就是用来启用前面介绍过的 TCP SO_REUSEPORT 选项的配置。

HTTPS 优化

建立 HTTPS 连接本身就慢(多了获取证书、校验证书、TLS 握手等等步骤),如果没有优化好只能是慢上加慢。


server {

        ssl_session_cache        shared:SSL:10m;
        ssl_session_timeout      60m;

        ssl_session_tickets      on;

        ssl_stapling             on;
        ssl_stapling_verify      on;
        ssl_trusted_certificate  /xxx/full_chain.crt;

        resolver                 8.8.4.4 8.8.8.8  valid=300s;
        resolver_timeout         10s;
        ... ...
    }

我的这部分配置就两部分内容:TLS 会话恢复和 OCSP stapling。

TLS 会话恢复的目的是为了简化 TLS 握手,有两种方案:Session Cache 和 Session Ticket。他们都是将之前握手的 Session 存起来供后续连接使用,所不同是 Cache 存在服务端,占用服务端资源;Ticket 存在客户端,不占用服务端资源。另外目前主流浏览器都支持 Session Cache,而 Session Ticket 的支持度一般。

ssl_stapling 开始的几行用来配置 OCSP stapling 策略。浏览器可能会在建立 TLS 连接时在线验证证书有效性,从而阻塞 TLS 握手,拖慢整体速度。OCSP stapling 是一种优化措施,服务端通过它可以在证书链中封装证书颁发机构的 OCSP(Online Certificate Status Protocol)响应,从而让浏览器跳过在线查询。服务端获取 OCSP 一方面更快(因为服务端一般有更好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缓存。有关 OCSP stapling 的详细介绍,可以看这里。

这些策略设置好之后,可以通过 Qualys SSL Server Test 这个工具来验证是否生效,例如下图就是本博客的测试结果(via):

Qualys server ssl test

在给 Nginx 指定证书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证书链。因为浏览器在验证证书信任链时,会从站点证书开始,递归验证父证书,直至信任的根证书。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1 )服务器证书是在握手期间发送的,由于 TCP 初始拥塞窗口的存在,如果证书太长很可能会产生额外的往返开销;2)如果服务端证书没包含中间证书,大部分浏览器可以正常工作,但会暂停验证并根据子证书指定的父证书 URL 自己获取中间证书。这个过程会产生额外的 DNS 解析、建立 TCP 连接等开销。配置服务端证书链的最佳实践是包含站点证书中间证书两 部分。有的证书提供商签出来的证书级别比较多,这会导致证书链变长,选择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

好了,我的博客关于安全和性能两部分 Nginx 配置终于都写完了。实际上很多策略没办法严格区分是为了安全还是性能,比如 HSTS 和 CHACHA20_POLY1305,两方面都有考虑,所以写的时候比较纠结,早知道就合成一篇来写了。

专题「Web 服务器」的其他文章 »

Copyright© 201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1917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