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3是如何颠覆音乐行业的

650次阅读  |  发布于5年以前

本文以MP3为例,探讨了现行版权制度与新技术之间的冲突。

1987年,德国科研机构"弗劳恩霍夫协会"(Fraunhofer Institut)组建了一个研究小组,专攻音频编码。

Karlheinz Brandenburg博士是这个小组的核心人物,他后来被称为"MP3之父"。

1988年1月,国际标准组织ISO决定成立"运动图像专家组"(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简称MPEG),解决影音节目的压缩编码的标准问题。音频编码是这个专家组的一个子项目,由弗劳恩霍夫协会的研究人员主导。

1992年,MP3格式初步研制成功,ISO将其收入了国际标准。1994年7月14日, 官方编码器L3enc发布,文件后缀名正式定为".mp3",这一天被看做是MP3格式的生日。

虽然MP3是一种国际标准,但是专利都属于弗劳恩霍夫协会。该协会决定将MP3商业化,解码器(decoder)可以免费或低价使用,但是编码器(encoder)要收取高额授权费。

1997年,犹他大学的两个学生,推出了大受欢迎的音乐播放软件Winamp。这是历史上第一个被广泛使用的MP3解码器,外界由此开始注意到MP3格式。

MP3格式的最大优点就是高压缩率,128Kbps取样时,文件体积只有原始wav文件的11分之一,而且音质几乎没有下降。一张CD转成mp3文件,体积大约在60MB左右。当时,大多数人的硬盘只有512MB,因此MP3格式开始流行起来了。

越来越多的人想要用MP3储存自己喜欢的音乐,但是高昂的编码器授权费成了一种障碍。

1997年底,一个澳大利亚学生用偷来的台湾信用卡,从一家德国公司购买了专业级的MP3编码器。他发现这个编码器使用了微软的通用编程界面,很容易破解,就把破解后的软件放上了美国一所大学的FTP。他在readme文件中写道:"这是免费软件,请随意使用。"

弗劳恩霍夫协会大惊失色,企图抓住肇事者,并且警告所有使用者,不得非法使用偷来的编码器。但是无济于事,免费编码器在全世界流行开来,每个人都在用,MP3成了事实上的音频编码标准。没过几年,弗劳恩霍夫协会就明白大势已去了,它根本无力阻止这种全球潮流,不如默许MP3编码器可以免费使用。

1999年,19岁的美国学生Shawn Fanning开发了Napster软件,允许使用者进行"点对点"(P2P)的MP3文件传输。这实际上使得任何人都可以从互联网上免费获得各种音乐作品。

当MP3格式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事情就变得很明显了,未来音乐的主要传播渠道将是互联网,因为实在是使用太方便、成本太低廉了。这就像雪崩将要开始,你怎么都无法阻止,那么不如接受它,提前开始做准备。

弗劳恩霍夫协会意识到,免费音乐的时代将要到来,互联网上将到处都是可以自由下载的音乐。它赶紧向唱片公司通报,请求它们做好准备。但是,唱片公司根本不愿正视这种"噩梦",CD是它们的主要利润来源,它们想尽一切办法要保住CD。

唱片公司先是起诉并关闭了Napster,然后威胁要起诉所有P2P下载的使用者。作为回应,加密的P2P下载很快开发出来,使得追踪使用者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使命"。

唱片公司又想开发一种加密格式,使得下载的音乐只能付费后播放。后来,这种想法逐渐演变成各种各样的"数字版权管理"技术(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简称DRM)。

2007年,苹果公司CEO乔布斯发表文章,公开要求唱片公司"彻底抛弃 DRM",因为"它已经不起作用了",根本无法防止盗版,只是徒增用户使用的麻烦。二年后,苹果公司宣布,它的音乐商店itunes出售的所有音乐,都不带有DRM。至此,DRM在音乐行业宣告彻底失败。

互联网时代出现了许多新的音乐格式,但是用户希望音乐文件在任何时间、任何设备都能播放,这使得MP3格式总是能够在竞争中获胜,因为它满足了用户的需要。一个免费音乐的时代,实际上已经来临。

MP3的历史说明了一点,信息的免费传播是无法抗拒的潮流,技术的进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企图以旧有的商业模式限制信息传播,将注定失败。

[参考文献]

(完)

Copyright© 201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19179号-8